从“钱学森之问”中寻思中国高等教育

2013-04-29 17:07徐寅智
考试周刊 2013年83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等教育

徐寅智

摘 要: “钱学森之问”进一步引发了对中国高等教育实施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思索,并驱使人们对中国高教改革之路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中国高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入手,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从“正义之风”、“本分教育”、“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高教改革之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钱学森之问” 正义之风 本分教育 综合素质

一、兴“正义之风”,止“邪恶之风”

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求改进。究其原因,不是习于怠惰,而是恐于对传统权威发起挑战,只好安于现状,对于外部批评、指责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圆滑搪塞,或是指责批评的人多事生非,或是揭露批评的人的不是以掩饰自身的不是,此种种怪象给邪恶之风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就目前而言,无论一个人的行为有多糟糕,只要不违反法律,国家就不会干涉,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切身利益,他人便不会干涉,于是在法律的漏洞之处,在道德的薄弱环节之处,这些心存侥幸的狂妄之徒便有了用武之地,这是明知有过而不改。更为痛心的是对过错的麻木不仁,即对所犯错误的无意识,如我国的出国旅游者、公共场合的活动者的种种肆无忌惮的“劣迹”,如果这些人对这些“劣迹”有一丝敏锐度的话,那么他们的行为定会有所收敛,问题是他们的意识中并无道德标准,于是这些“劣迹”在他们眼中并非无德,只是天性使然。

高校作为思想革新的前沿阵地,理应承担起“风气改良”的重责,一方面要宣扬正义之风,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谴责不正之风的长效氛围,对于前者工作,各部门已有诸多行动,而更为重要的后者工作却有诸多不足。“正义感不仅是一种公正的意识,更是笃行公正、并竭尽全力维护公正的一种意志、信念与勇气,并通过相应的、持续的行动得以确证”。[1]正义可以战胜邪恶,如果在全社会兴起对邪恶的谴责之风则可让邪恶无处藏身,让不义无地自容。不触犯法律则不管,不触犯利益则不言,这种心态与处事模式无外乎是对诸多不义之举的包庇与纵容。全社会应兴起谴责不义之风的氛围,让心存侥幸的人的错误举动一抬头便会受到打击,让不痛不痒的侥幸举动刚刚萌芽便暴露出来而遭人唾弃,让正在酝酿的邪恶还未结成恶果便被谴责之风连根拔起,这股谴责之风不是短暂的整风运动,而是烙印于国民根性的长效印迹,如此下去,社会便会清明很多。

“人从一个自然人、纯粹的个体人到社会人是一种新生。这种新生的标志就是他/她经由一定的准备和仪式,获得‘公民的身份”。[1]这种准备和仪式在古时为前期伦理教化与成年礼,不过我觉得这种公民教育模式似乎有些流于形式,我建议当今社会对无德之人的麻木无知的愚蠢陋习,实施“公民证考试制度”,这是一种资格素质考试,全社会的成年人皆应参加“公民证”资格考试,(特例情况下可免试获颁)。考试合格,发给“公民证”,以初步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这是对“成年礼”的资格化和考试化的体现。至少让公民在思想方面端正意识,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要想顺利通过“公民证资格考试”,成年人可以选择参加培训,也可以选择自学,培养或自学的内容皆以“博雅教育”为主,“博雅教育”应着重道德与伦理、礼仪与社交、历史地理、文学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男性的绅士风度和女性的淑女气质,既懂基础人文,又能明辨是非,提高全体新生国民的通识素质和美学修为,从而不再犯愚蠢无知的错误。

二、本分教育

我们高等教育界常常提出的培养口号是“专家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多专多能型人才”等,我对此等口号有异议,首先,精英和专家只属于少部分人,而大规模、口号式地提出培养专家人才的意义何在?其次,精英和专家不是教育可以培养出来的,教育只是提供孕育人才的土壤,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土壤上自主发挥潜力,从而将潜在素质发扬光大,故不应用“培养”之口号宣扬人才教育;再次,一个人只有完成了基础素质目标,才能向更高的素质目标迈进,基础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识与道德,纵观我们的教育质量,以类群观点来看:基础不牢,道德严重缺失。一些社会科学方向的研究生既不能有效掌握所学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又不能掌握一些研究工具,(比如spss统计软件),甚至在道德层面,功利性十足、价值观异化的人更是大有人在。

据此,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以“本分教育”为培养目标,“本分教育”的目标不一定非得用“横幅”、“标语”、“口号”等形式彰显其培养方向,因为这一做法无外乎自打耳光,只反衬了我们基础教育质量的严重不足,“本分教育”应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中,在实践中彰显它的价值方向。芬兰教育能成为全球教育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让民众各司其职,守住了本分,“当制度上了轨道,体系内的人各司其职就好。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大量制造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之际,芬兰却在几十年前就选择回归人性最基本面,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起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2]对于普通学生而言,熟练掌握一门未来生存所需的专门技能,懂得一些基础人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即可,以道德观而言,让学生至少懂得对何种人说什么话,在何种情境下说何种事;上车给老人让座本是理应之事,而部分老年人却觉得理所当然,不知道谢;让座给抱孩子的妇女也本是理应之事,可有些抱孩子的妇女上车只买一个人的票却占据两个位置,宁愿让孩子坐其旁边空位也不会想到将孩子抱坐在自己的身上,将空位让给其他的成年人;给陌生人施以善意的微笑,但很难得到微笑的回报。让还是不让?笑还是不笑?现实让我们本不假思索的主流道德模式变得模糊难定。对于这些异化的现象群体,教育是最有希望最有效的拯救措施,高等教育应在所能影响的范围内,从受教者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便宣扬正确的道德观,纠正错误的道德观,至少在主流的道德行为模式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至于含混模糊而莫衷一是,对于两难道德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则依赖于他们更高的修养与品质。青年人要尽量少受不良影响,道德拯救应从青年人开始,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本分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高等教育对社会作出的最大贡献。

三、专业、课程、素质

专业所设课程应兼顾学生综合素质之平衡,不可失之偏颇,否则易造成人格缺陷。譬如理工科学子往往以理性思维为主,而略缺感性浪漫情怀,故应加强美学与时尚修为;艺术生既情感丰富又富于幻想,但人文素养略缺,重技轻艺,故应以“博雅教育”弥补之。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我建议至少掌握一门艺术技能,或音乐、美术、表演等,时间和精力若允许,还可掌握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小语种,整体提升人生品质和生活美感。我不认为中国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纯粹的艺术专业,播主专业所设课程偏向于发音学习和制片方面的相关课程,虽也有一些舞台艺术表现因素,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播主专业是一门技能型的专业而非纯粹艺术型。艺术生应很好地处理“技”与“艺”之间的平衡问题,但艺术质量又更多地以技术品质来体现,加之社会功利化时代更催生了艺术生“技”大于“艺”的倾向,什么样的艺术专业本身就是形式与内涵的并存?密尔在《论大学》一书中高度重视诗歌和艺术的关系,他讲道:“诗被人们称作艺术女王,但在伟大英国连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排不上号。”[3]我建议将“诗歌创作”列入我国艺术门类的招生专业,诗歌形式精巧,富于浪漫气息,更能言简意赅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蕴,做到了形式和内涵的统一,如“诗歌创作”能被纳入艺术门类之中,想必定是艺术王国难得一见的内外兼修的专业,对扭转整个艺术领域专业“技大于艺”的倾向有积极作用。

总之,在专业类别设置方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以理工类为主的专业,同时辅之以人文知识;第二类是纯粹研究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学术派专业,主要工作是总结和生产人文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以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专业,主要是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富有科学的感性认识。(与之相应的是自然科学所提供的富有科学的理性认识);第四类是博雅教育专业类别(此专业门类往往被忽视),此专业人才的工作是筛选人文学科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能提升现代人文素养和美学风范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普及和传递,担任全社会的美学导师之职。

正义止邪之和谐之风,稳重实在之本分教育,课程搭配之素质平衡,既是本文论述之主题,又是我给中国高教改革和改进方向之建言。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304,301.

[2]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8:45.

[3]孙传钊,王晨译.密尔论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78.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高等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