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2013-04-29 00:44贾永儒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8期
关键词:东吴天际写景

贾永儒

【摘 要】对中学生来说,古诗鉴赏是必需的。这不但能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陶冶他们的性情。问题是学生对古诗的内容、表现手法很难准确把握,往往出现只知道字面意思,对于深层次诸如作者的心情、思想琢磨不透,最终导致阅读鉴赏失准。为此,我总结多年教学实践,从两方面阐释了联想在读古诗中的作用,对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体诗;联想

联想是阅读、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思维活动。只有联想,读者才能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人心的搏动;若无丰富联想,那只能停留在作品字词的训释上,读者与诗人的思想难以对接,心灵无法共鸣,当然失去了读诗的趣味。

联想,才是架起诗人与读者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才能帮助读者走进诗人的天地。这其中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古典诗展示给读者的形象,往往不一定是写实的,其中更多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古代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助某种可感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亦即“意象”——包蕴着作者某种感兴、情意的物象。这些物象,有的是客观实有的,如山川草木之类;有的并非实有,如神话、传说、寓言中的物事。古代的诗人们在抒情时,很少赤裸裸的直接抒情,也很少纯客观地写景或咏物,他们常常借助于富有形象感的景或物表达他们的内心活动。所以,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就要善于抓住诗中展示的物象,透过它们的外表,把握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由表及内据实入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环节就是在于联想,联想就是由表及内据实入虚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示诗的底蕴,领略其中妙谛。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江边送客的情景。后两句从字面来看,纯然是写景之笔,“孤帆” 、“碧空”、“长江”等都是眼前的客观景物。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些眼前景物的欣赏上,忘了面对这些景物的主体——一位伫立江头,目送征帆东下,心随友人远去的诗人的形象以及他对友人的那份至情,那就不能说是读透了这首诗。若要理解的再深透、再真切、在感人些,不妨联想,由李及己,想想自己目送亲人、友人背影走向远方直到消失在天涯时自己久久不能收目的情景,体味当时的情怀。若能这样,我想,对李诗的理解与感受绝非字面表意那么浮泛。

我们再看看南朝诗人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当时谢朓被迫离开京城健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去宣城郡做太守,在离健康不远的新林浦写了这首诗,其中有两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历来受人称赏。上句写沿长江往上看,看到远方天水相接之处顺流而下的“归舟”;下句写沿长江往下看,建康江边的树木隐现在天际的云中。表面上看来,这二句是写建康附近长江一带的景色,廓落壮美,令人神往。然而,我们再细细品味,这二句诗远不止于写景,除写景外,景中含有深情。如说舟在“天际”,一时又怎能辨清它的航向呢?诗人认定它是“归舟”那只是他主观感情上的想当然罢了,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仍在故乡建康。再说,诗人乘舟去宣城,离京都越来越远了,故乡的树影被笼罩在天际的云中,他为什么还要那么认真的去“辨”呢?这难道不是对故乡的恋情在作怪吗?读这两句诗,“隐然一含情凝朓之人,呼之欲出”(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诗人那炽热的乡情,就从“归”、“辨”二字隐约地透露出来的。古代诗评家称这种字词为“诗眼”,它们好像人的眼睛一样,是灵魂的窗户。

因此,我们阅读古典诗歌,要想深入体味其中的意蕴,就必须根据诗中提供的可感物象做合乎逻辑的联想,由实入虚,进入诗词王国的奥府。

二是中国古典诗歌空白跳跃大。古典诗歌一般形式短小,而诗人又力求在这有限的形式中注入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留有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补充、发挥,这种补充、发挥就是联想。比方说,绝句仅有四句诗,五绝二十字,七绝二十八字,在这里,语言文字提供给诗人的表面信息实在有限,如果实来实去写,恐怕连简单的意思都说不清就得结束。然而,这种形式短小的诗体却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产生过无数艺术的奇迹!这其中的奥妙就是留有空白。因此,我们阅读这类古诗就要善于通过诗中提供的有限物象和空间,展开积极地思维活动,去突破诗中物象本身的局限,真正领会诗的丰富意蕴。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也是联想。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阅读此诗,从诗歌提供的物象来看,是客观实有的,很实在,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和东吴船,语言也极平易,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写景小诗,然仅从此理解,就未免有点太肤浅,不悟其味。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诗中的物象展开联想,填补很多在此空间中还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内容。比如,这首诗写什么时候(季节)的景物,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心情如何,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联想,想象,力透诗背,挖掘其内涵,将一句一景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画面。比如,这首诗没有出现一个“春”字,但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活力,读完这首诗你会深深地意识到:春天已经到了!细柳新绿,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色彩和音乐么?一行白鹭上晴空,翩翩起舞,这不是一群报春的天使么?东吴的船儿能溯流西上,正说明冰雪融化,春水上涨,促进了四方的交往。诗中洋溢着春天的气氛,似淡而浓,实在耐人寻味。再如我们可以从“含”字得知诗人的位置是在屋内,他是从窗口看见四川西部的雪山的,从“泊”字得知诗人当时住在滨江码头附近。那时杜甫正在考虑离蜀去吴,看见门前泊着东吴来的船儿,自然会生起某种新的希望。去不去东吴呢?直达东吴的船就泊在眼前,只等自己下决心了。在此,我们隐约地看到了诗人当时的踌躇之情。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较前就深刻的多了。

联想,泡开诗句的“硬壳”,填补了诗句的空白,丰满诗歌的形象,复活了诗歌的生命,进而拉近了读者与诗人的距离,产生了心灵的对话,读出了诗味,陶冶了人们的性情。若能如此,读诗、学习鉴赏诗就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东吴天际写景
快乐六一 玩出天际
开往“天际”的那拉高速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东吴·名家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星夜天际》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