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台的实践看媒体“走基层”

2013-04-29 08:30吴庆久
新闻世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受众基层

吴庆久

【摘 要】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内容为王”的多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受到网络和数字媒体强烈冲击的形势下,地方电视台要想站稳脚跟,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地方受众需求的节目,而“走基层”正为各电视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关键词】多媒体 地方台 走基层

相对于央视和省级卫视来讲,地方电视台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更具特色和优势,但同时地方台“走基层”面临的压力、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对地方台“走基层”现实迫切性、必要性和“走基层”实践的分析,总结出地方台“走基层”的竞争要素,进而对地方台“走基层”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一、“走基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是受众的迫切需求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布希亚德指出,受众、市场是艺术创作者要满足的终极目标。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受众即市场”、“受者本位”的观点。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人们对新闻的关注越来越多,对新闻报道的兴趣越来越大。这体现在受众人数和受众关注度的双重增长。因为新闻事件大多关系到最新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比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受众本人或亲朋好友在灾害发生地(直接性)就会对该类新闻备加关注,希望看到来自现场的最新报道;再比如,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会吸引众多关注中国发展和在中国投资者的密切关注(间接性)。“走基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走基层”的报道跳出了“个体”的局限,开始关注普通群体。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猎奇性、小概率的新闻事件是各个媒体的重点选择对象。例如,在100个体操运动员中,只有一个成了世界冠军,那么他可能成为焦点,另外的99人则被“选择性忽略”。显然,这样的聚焦模式还是有待斟酌的。而“走基层”的报道中,更多的是普通人的命运,选择的是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让“走基层”的报道更具有大众视角,更具有社会意义。这种题材的选择模式,对传统新闻价值判断取向是一个补充。

2、是彰显媒体魅力和实力,增强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收视率是衡量媒体质量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走基层”在提高收视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中央下发《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后,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多个重要栏目推出大型主题报道“新春走基层”:《杨立学讨薪记》、《邵全杰的回家路》、《回家的礼物》、《关注西藏先心病患儿》、《如果有可能带你去远行》等一组组鲜活报道,吸引了观众眼球,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给媒体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据统计,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主题报道在春节期间的收视率达到0.325%,比2011 年同期提升了17%,比2010 年提升了64% 。“走基层”所带来的收视率可见一斑。

3、是媒体提高自身能力的需要

“走基层”报道就是要将社会最普通民众的生活报道出来。而报道者的自身素质对报道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夺眼球、追求高收视成了当下媒体追逐的目標。加上一些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政治理论水平不够,造成了一些电视节目低俗化、媚俗化。如某报记者被指责为有新闻敏感但没有基本的做人道德,因为他知道路上有一个坑,在雨中呆了将近一个小时,不是为了提醒过往行人,而是为了拍5张骑自行车的人过坑跌倒的照片。

二、地方电视台主持人“走基层”

笔者作为地方台的主持人,在工作实践中对“走基层”在地方台的作用深有体会。

首先,将主播台从演播室延伸到新闻现场,延伸到广大基层,延伸到老百姓的眼前、身边。一次,我采访一位种玉米的农民兄弟,他家的种子出了问题。当时他站在庄稼地里,手扶着长了一人多高但籽粒不成的玉米杆,说着说着,这位五尺高的庄稼汉眼泪纵横……

从那以后,我再看到庄稼地时就多了一份情感,在播报农业受灾的新闻时,就蕴含了一份感同身受的情绪。

其次,主持人只有贴地皮、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有灵气,有生气,才有人气。

无论是播报还是访谈,无论是坐在演播室里,还是站在舞台上,主持人都要做到心里有底,胸中有数。那这股底气来自哪里呢?来自知识的积累,娴熟的技能,更来自对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面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比如说,走进贫困户的家庭就增添了一份社会责任感;走进派出所就知道了基层干警的苦辣酸甜;走进军营我们就无形中增添了一份刚毅;走进学校的藏族班就分享了一份民族大团结的喜悦;走进鞍钢就知道了什么是热轧工艺,什么是冷轧工艺,知道了什么是板材、型材,什么是棒线材,更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走进乡村我们又知道了哪块地里是花生,哪块地里是大豆,知道了什么是化肥、什么是生物肥……

可以说,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的“走基层”报道,能够提高媒体的自身素质,从而真正提高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地方台“走基层”的竞争要素

1、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网络的冲击下,各种滚动的不断刷新的信息层出不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因此,对时效性的追求便成了展示媒体实力的重要方式。

2、叙事方式

“走基层”往往采用故事性的叙事模式,这与传统新闻的报道方式很不相同,最大的改变是以曲折的情节和矛盾冲突,增强新闻报道的观赏性和吸引力。情节、矛盾、悬念在以往的报道中,通常是运用在专题节目之中,因而在走基层节目中,这些报道方式应多采用。锦州电视台《走基层工作在一线》节目中,详细记录急诊医学科王云飞主任、姜凤伟医生、陆双护士长等一线医护人员抢救数位危重急症患者的工作场面,扣人心弦。这样的新闻制作方式,颠覆了以往时政新闻“高、大、全”惯用手法,增强了收视率和可看性,从而提升了影响力。

3、建构一个政府与大众之间“公共空间”

“走基层”的社会使命就是要求媒体在政府和大众之间搭起沟通平台,建构起一个相对平等交往的“公共空间”,将“民生”和“民声”的因素,将“民心”和“民信”的要求融合进去,体现出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4、展示媒体的社会责任

对于基层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忠实报道能够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1968年,CBS当家主持人克朗·凯特依据自己在越南战争中的亲身体验制作了“春季攻势”的专题报道,他说这场战争是徒劳无益的,必须开始考虑退出战争,一场战争有电视节目主持人来宣告,这是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越南战争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经济损失4000多亿美元。CBS尊重事实的报道,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也履行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为新闻媒体树立了楷模。

5、应重在解决问题

目前地方台走基层的节目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越来越多,超出以前只反映百姓生活的问题却难以解决的不足,而央视更注重对问题的解决,这一点值得地方台学习和借鉴。当然这也和央视的权威性分不开,地方台应学习央视对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意义的挖掘能力,成为地方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综上所述,“走基层”报道拓宽了传统新闻的选材,革新了新闻叙事模式,将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上升为一种新闻的关注焦点和主题选择,这是“三贴近”原则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群众喜闻乐看、感同身受的新闻实践。这样的新闻实践,正是新闻回归本体的探索,这种回归,是媒体必须坚守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社会使命”,更是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途径。

参考文献

①赵月,《把新闻事业牢牢根植在基层——谈新闻播音员“新春走基层”》[J].《中国地市报人》,2011(7):66-67

②《新春走基层因真实而美丽》[N].《光明日报》,2012-2-13

③杨茂林,《“走转改”为新闻立台指明方向树立信心》,《新闻窗》,2011(6)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受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