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摘 要】进入全媒体时代,与当代纸质媒体的新闻版面的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开始逐渐被挤压,出现了一些困境。而报纸的魂之所系——副刊,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嫁接新媒体,融入新时代,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文学副刊 创新 《平原》
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此言可谓切中报纸副刊的“命脉”。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与当代纸质媒体的新闻版面强势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开始逐渐被挤压,出现了一些困境。但副刊不副,是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报纸的魂之所系——也就是副刊,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嫁接新媒体,融入新时代,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全国文学副刊萎缩、副刊作者数量减少、文学副刊总体发展式微的大背景下,阜阳日报文艺副刊《平原》栏目荣获安徽省副刊好作品专栏2011年度一等奖,这项殊荣实属来之不易。
阜阳日报《平原》栏目诞生于1958年1月,称得上是一个老栏目了。创办以来,该栏目始终定位为综合性文艺副刊,主要编发散文、诗歌、随笔、杂谈、篆刻等。创办之初,编发了许多革命故事、散文,还有农民版画、快板书、打油诗、顺口溜等,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和建设的火热生活。50多年过去了,虽然目前阜阳日报的文艺副刊版面已经增加到十几个,但《平原》作为重点栏目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如此高龄的文学副刊栏目是如何形成经久不衰的品牌,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焕发青春的呢?现介绍阜阳日报专副刊中心打造《平原》这个品牌的主要做法。
定位和风格适当调整
《平原》是一个综合性文学副刊。这个刊发散文、随笔、诗歌、小说、杂文的板块,一直受到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但在新的情况下,我们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和人们阅读习惯以及口味的变化,做了微调。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现在党报读者对文艺副刊的期待,不再单纯是“培养作家的摇篮”、文学家的“沙龙”、文艺家的“乐园”。他们期待从副刊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副刊已不仅仅是“休闲”的版面。正因为以上原因,许多都市报的副刊已经抛弃了“纯文学路线”,走向平民化,内容以读者的身边人、身边事为主,作者群不再局限于知名作家。党报副刊要不要这样做呢?显然,在传统操作手法逐渐落伍的情形下,党报副刊也需要转型。经过研究,最终确定《平原》副刊的风格,既要保持文学性,也要淡化文学味,增加现实性、贴近性、平民化。
与许多党报的副刊不同,《平原》抛弃了那种自娱自乐的文人办报、精英办报的思路,让广大普通老百姓走到报纸版面上来,讲述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注重题材的现实性,引导作者关注时代、关注变化,写出读者身边事、身边人的新面貌。以本地作者为主,引导他们写本土风情民俗、本地人物故事。写作形式上力求摒弃辞藻华丽、无病呻吟的纯文学做派,作者构成上也不以名家稿约为主,而是以草根作者为主,突出平民化写作风格。
重视本地作者库建设
在副刊全面本地化的大势驱动下,文学栏目的作者群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编辑对目前的本地作者队伍做了分析:目前阜阳日报副刊的本地作者群主要由教师、公务员、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构成,其中教师,尤其是乡镇教师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分布在全市的基层乡村,视野相对较窄,写作风格也比较单一,纯文学的写景、记事往往是他们创作的主要风格。
在全民写博客、织微博的大背景下,很多网民已经成长为一支新的创作队伍,他们可能对外并不宣称热爱文学,但他们始终坚持写自己、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纯文学、曲高和寡的套路显然不适应目前的现实发展,所以,我们把发稿门槛降低,使得《平原》副刊不单只是文学青年的阵地,而是所有读者手写我心、表达见解、发出声音的园地。
在副刊作者流失较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拓展新的创作队伍是个大问题。我们在发稿的同时要求作者附上个人简介和创作经历,积极建立本地作者库。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地作者库的作者已经达到近200人。这里的本地作者既包括所有土生土长的阜阳人,也包含了在阜阳工作、学习过的人,或是曾经到访过阜阳的人。
加强编写往来
一是采取回复的方法接近读者、沟通读者。很多副刊的投稿邮箱往往没有回复,或者即使有回复,也是邮箱的自动回复。而《平原》副刊的编辑,尽量回复每一位作者的来信、来稿,虽然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很大。但为了争取作者,一旦有新的读者投稿,只要编辑觉得对方的文笔还可以,都会第一时间给他回复,把《用稿要求》和栏目设置同时发给他,让他对阜阳日报的副刊产生一个好印象,从而继续投稿。
有的报社副刊用稿后往往不通知对方,用了就用了,不重视与作者的及时沟通,不利于建立一个长效的编写互动机制。而《平原》副刊的编辑,采取发送《拟用稿通知》和《用稿通知》的办法,有效地弥补了这个缺失。《拟用稿通知》除了通知对方该稿件拟采用,如果该文章已经在他处发表过请他通知编辑,还提示他耐心等待,不要再把此稿投往他处,这样就避免了一稿多投的情况。很多读者来信说:这封《拟用稿通知》犹如给作者一个定心丸,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静候刊发的佳音了。《用稿通知》信则是在用稿之后,把具体见报时间及电子报链接发送给作者,同时邀请他继续投稿和支持。
二是建立阜阳日报业余作者群。除了公布《平原》副刊的电子邮箱(专用投稿邮箱)外,《平原》的编辑还开通了工作QQ号, 2011年《平原》建立了《阜阳日报》文学作者QQ群。目前已经吸纳了近百人入群。该群的入群条件既宽松而又严格,主要吸收有写作热情、写作功底较好的本地作者。该群严格执行实名制,维持群内言论的纯洁性,保持群的健康发展。QQ群里,编辑会及时公布用稿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约稿信息,征文启事、近期写作选题和注意事项等。作者有何建议也可以在里面提出,并且为广大文友之间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对编写互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做到以心换心,和作者真诚地交朋友。只有善于交朋友,真诚地对待作者的报纸编辑,才能收获一份友谊,也才能收获广泛的稿源。经常给通讯员发信息、打电话,向他们约稿,这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印象里,以前的党报副刊编辑常常是成年坐在办公室,等待作者投稿,但现在的全媒体时代如果编辑不能主动出击,所编版面可能是死水一潭,缺乏生机,也没有充足的好稿源。编副刊的过程就是交朋友的过程,只有全力投入,和作者建立起朋友关系,才能有主动投稿的作者。
当今副刊,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生活,既是报纸联系广大作家的纽带,也是报纸吸引广大读者的窗口。长期以来,在《阜阳日报》副刊上,大量的名人、名家在这里发表过自己的得意作品。也有许多人从这里起航,很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都在这儿发表过他们认为很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平原》副刊一直是《阜阳日报》的名牌栏目之一。
《平原》栏目的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导向正确、不庸俗不媚俗。眼下许多副刊都走上了浅阅读的路线,堪称快餐副刊。我们的副刊编辑始终秉持选稿的高标准,立足本地,坚持乡土风情,力争每期都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來自文字本身,更来自文章中蕴含的深情和哲理。
二是坚持本地化,拒绝千人一面的职业写手。我们要求原创首投,坚持首发,坚持本地特色。
三是坚持扶植草根作者,不断推出新人。每周一期的副刊力求推出一到二个新面孔。通过努力,这片园地走出了张晓玲、谢登峰、洛水、李红军、蔡明菊、金涛这样的本土作家和乡土诗人。
《平原》还坚持向一些有影响力的本土作家约稿,比如邢思洁、时春晨、崔波、苗秀侠等,但是不设专栏,原则上不会因为对方的名气而降低对发稿字数的要求,作品原则上不超过2500字。
《平原》副刊的创新做法
单篇文章的字数少,单版的文章篇数多。在意文章的长短,在意内容与生活的贴近程度,单篇字数一般控制在1000字以内。单篇篇幅小了,版面上的文章篇数就多了,这与大多数党报的一般做法不同。提高文章的易读性,并力求做到文章短、文句短、段落短,让语言浅显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利于读者理解,符合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文章题材种类多,合理搭配栏目。《平原副刊》除传统栏目“文峰漫笔”、“小小说”之外,又开设“颍水之滨”、“诗路花语”等新栏目。不单用摄影图片,还采用篆刻、剪纸、书法等多种形式点缀版面,同时使用栏花、刊头设计等元素使版面语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重视策划,重视和读者的互动交流。一是不定期推出征文活动,比如每年的一些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国庆节等,都会组织征文,或者根据当前社会、生活的热点不定期推出一些主题征文,如近期开展的“中国梦我的梦”征文等。每次征文,读者都十分踊跃。二是积极组织编者和读者的联谊活动,如每年的通讯员联谊会邀请35名优秀作者参加,会上表彰一批热心作者,大家进行交流和采风。三是经常举行优秀征文评选活动,对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四是定期给各位作者寄送阜阳报业的内刊,让他们了解阜阳日报的工作动态和宣传重点。这些活动都鼓励和保护了广大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促进了和作者的互动。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面对快速更新的现代资讯,党报副刊需要在保持文化品位和求新求变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平原》栏目在创新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些年,不变的是它的品位,对高标准的坚持;变的可能是它多了些时尚,多了些平民化,多了些写实性。
在《平原》的编辑过程中,笔者的体会是,只有与读者更近,与生活更近,与心灵更近,与美和艺术更近,党报副刊的创新与发展,就不再是问题。相信《平原》副刊会走得更远。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