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进才能悟得出

2013-04-29 00:44:03邢露
语文建设 2013年8期
关键词:稻秧于永正词语

邢露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不仅给读者和听者以启迪,而且会起到讲解达不到的作用——感受真情、培养语感。成功的朗读是一个得于心、发于口、纳入耳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得进,才能悟得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研经历,谈谈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得进,以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价值。

一、读得进,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

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案,走过场式地让学生读,根本不顾学生读没读完、读没读进。来看特级教师武琼执教的《黄河象》一课,初读时,武老师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读,读完的可以坐下。当学生们陆续坐下后,有一个学生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地又读了五分钟。此时,听课的老师们有点儿着急了,而武老师并没有不耐烦,她认认真真地听其读完坐下,并给予了表扬。那个学生显得很兴奋,从来不回答问题的他一节课发了三次言,最后一次还非常精彩!课后,武老师说:“这个学生能勇敢地站着坚持读完,本身就是好学和诚实的优秀品质,如果你武断地让他坐下,很难想象他将来会怎样。所以,不要打断他。我们语文老师不要以讲代读,不要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上的读。这样学生不仅读不好、读不进,也悟不出,学生的认识也不会发展,教学目标也不会完成,语文教学仍会停留在高耗时、低效率的怪圈里。”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地读、主动地读、充分地读,只有读进去了,才能为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读得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不厌其烦地提问和分析,其结果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教师是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打碎,手中却拿着一小块问学生:‘花瓶美不美?”这个比拟虽有不妥,却真切地道出了我们不让学生去读书、去感受的弊端。而破除这一弊端的唯一途径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例如《瀑布》一课,几行短短的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瀑布之美,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美,讲是讲不出来的。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合上双眼,用全部的身心去体验语言情景,学生情感和课文内容产生对接,虽然一时说不出瀑布到底有多美,但脑海中却分明已感受到。再如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团团围住”等词(这些词语与文章内容联系密切),此时,于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自己解释或让其他同学解释或自查资料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完第一遍后,于老师问:“对刚才提的问题是不是多少明白点?”少部分学生犹豫地点头。再读。第二遍后,于老师又问:“这回是不是又明白一点?”有部分学生肯定地点头。于老师范读第三遍后,“这回是不是明白的更多了?”大部分学生点头,极少部分疑惑,接着于老师要求像他一样放声再读一遍。四遍过去,于老师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的理解去和老师一块儿做动作,原来明白的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了。就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明白了词语所在句子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险的无奈),通过于老师这样巧妙的处理,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只有在反复地读当中,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意蕴,领悟它的内涵。再如《鸟的天堂》中“这美的南国的树”,我想任何一位教师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也不会把这个句子讲得更传情、更动人。那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把不可言传的情感领悟出来。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使其悟得出

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悟出方法。

放手让学生读,教师的作用就要体现在参与、指导、引导、评价上,“放手”并非不管不问,教师要指导、引导、疏导,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成为学生“读进”和“悟出”的桥梁。我上课时,经常说,“读得不错!”“有自己的感受!”“你和他读的不同,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等等,主要作用就是放手指导、疏导,以帮助学生悟出。但是,有时候还是需要老师示范的,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生学。

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收”的时候,并不是老师直接说怎么读,而是重在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去感悟、去领会。“放”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就怎么读!”一句极普通的话就能使学生深知“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的神奇,只有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读,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不断揣摩调整自己的朗读,使自己的感情流露与文章所蕴含之情融为一体。

笔者上《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当学生初读感知之后,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这里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榜样(独特感受并非都正确),“模仿”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所以范读是朗读指导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开始我没有让学生简单机械地去模仿,所以“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而是先让学生去评价,通过评价去深入体会。这样一是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有示范性;二是巩固、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主动进步;三是学生评价(学生非常喜欢评价教师)后,总想模仿教师,积极性非常高(在此时,于永正老师会采用欲扬先抑法,经常说:“想试一下,我看你不会读得这么好!自己再练一下,……再练一遍……”此招让学生感觉到读好书的方法是他们看书得来的,有成就感,这也正是老师的“圈套”)。教师实现了自己要“教”的东西让学生“主动学”的目的。这实质上就是对学生“读进去”后“悟得出”的过程指导。

在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承担既定的任务,将“读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更需要教师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张扬学生的个性,把素质教育的精髓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猜你喜欢
稻秧于永正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一株稗草的狡黠
找词语
小稻秧脱险记
于永正从教年记
江苏教育(2018年9期)2018-08-20 09:41:48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江苏教育(2018年33期)2018-06-05 15:34:29
于永正纪念专刊
江苏教育(2018年33期)2018-06-05 15:34:27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词语欣赏
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