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我只晓得炒辣椒

2013-04-29 00:44
讲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陶华碧辣椒酱老干妈

她每天卖出130万瓶辣椒酱,2012年她的公司产值高达33.7亿、纳税4.3亿,她把一瓶几块钱的辣椒酱做成与茅台齐名的品牌;她只会写“陶华碧”三个字,却喜欢钻研、记忆力惊人、不畏艰难执着于想做的事;她解决了550万农户的农产品销路问题;她创造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的奇迹;她以36亿的身家登上胡润2012年中国富豪榜……

她就是陶华碧。

电影《中国合伙人》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英雄是可以跪的,甚至可以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这的确就是印象中大多数中国本土企业家的真实写照,在中国这样特殊环境下,要想生存,只能低头。

但老干妈陶华碧告诉我们,还有另一种方式,也可以把事情做成:踏踏实实做企业,一分税钱不偷,一点把柄不留,底气十足地跟他们干架!创业初期,有时候老干妈一天要打三次架,跟税务打,跟城管打,跟工商打。回忆起过去的创业路,老干妈多次感慨“太困难了”、“我吃了好多苦哦”。

不少学生因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一律销账

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结婚没几年,丈夫去世了。陶华碧为了维持母子三人的生计,开始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卖。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棚子,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她的凉粉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学校的学生。一位常来吃粉的中专生家里穷,她得知后,不收他钱。那位小伙子还常带其他同学来吃。大家觉得她心肠好,干脆叫她老干妈。谁也没想到,日后,这成了公司的金字招牌。

陶华碧擅长民间本味,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好学的她,尝百家味,讨众家技,做出一手好菜,尤其是调味品,更显其长。在“实惠饭店”,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渐渐地,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开始主营辣椒酱系列产品,仍然供不应求。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云关村委会两间屋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

“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在老板的带头下,员工们也纷纷拿起了菜刀“切苹果”。而陶华碧身先士卒的代价是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长期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

“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很快陶华碧发现,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对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

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始终坚持。“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创业期间,陶华碧从未和银行打过交道,唯一的贷款是在她把企业做大之后,银行不断托人找上门来请她贷款,却不过情面才勉强贷的。

就靠一套简单的规章制度,“老干妈”11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公司内部从来没有传出过什么问题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华碧要做的不再仅仅是带头剁辣椒,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还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

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就主动要求辞职来帮母亲,成为“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

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1998年,在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制定了“老干妈”的规章制度。所谓的规章制度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一些诸如“不能偷懒”之类的句子,更像是长辈的教诲而非员工必须执行的制度。就靠这样一套如美国宪法般没改过一个字的简单制度,“老干妈”11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公司内部从来没有传出过什么问题。

“陶华碧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法,你可以叫作‘干妈式管理。”贵州大学讲师熊昉曾作为记者多次采访过陶华碧,他说:“比如龙洞堡离贵阳市区比较远,附近也没什么吃饭的地方,陶华碧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从当初两百人的小厂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两千人,他们的工资福利在贵阳是顶尖的。”

公司两千多名员工,陶华碧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除此之外,她还一直坚持一些“土原则”:隔三岔五地跑到员工家串门;每个员工的生日到了,她都要送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有员工出差,她像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送到他们出厂坐上车后才转身回去。

除了“干妈式”管理之外,陶华碧在公司结构设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老干妈”的管理团队,大概是中国目前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陶华碧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访。坊间对这支团队的评价大致为:忠诚、勤勉、低调。

“我这么拼命搞,原来是在给你们打工哩”

2003年,贵阳市一些政府领导曾表示,政府可以帮助“老干妈”公司借壳上市,融资扩大公司规模。这个在其他企业看来求之不得的事情,却被陶华碧一口否决,陶华碧的回答是:“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都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

即使是扩大公司生产规模这样的事情上,陶华碧也保持着自己固执的谨慎。贵阳市官员在劝说陶华碧时也是倍感艰难,最后在市区两级主要官员的多次上门劝说下,陶华碧才勉强同意。

现在厂子交由两个儿子打理,老干妈只负责签字、盖章、把握大方向。但她还是闲不住,每天7点起床,下车间,听报纸,每晚的新闻联播必看。

有一天在麻将桌上,有人问她:“你赚了那么多钱,还这样拼命干什么?”陶华碧当时没回答上来,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个问题,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公司全体员工大会上,陶华碧讲话时,突然想起昨天那个问题,转换话题了:“有几个老阿姨问我,‘你已经那么多钱了,还苦哈哈地拼哪样哦?我想了一晚上,也没有想出个味来。看到你们这些娃娃,我想出点味来了:企业我带不走,这块牌牌我也拿不走。毛主席说过,未来是你们的。我一想呀,我这么拼命搞,原来是在给你们打工哩!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更要好好干呀!”

会场沉寂几秒后,响起热烈的掌声。

(本刊根据《理财周报》2009年11月30日、凤凰网、知乎网、《楚天金报》2013年1月28日编辑整理)

猜你喜欢
陶华碧辣椒酱老干妈
妈妈牌辣椒酱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No.7 老干妈跌出贵州民企前10
陶华碧:传奇“老干妈”
老干妈:决不傍人篱壁
“老干妈”陶华碧:保持善良,上天会加倍补偿你的苦难!
辣椒酱炒蛋开胃好下饭
“老干妈”陶华碧不再持股老干妈 2014年已悄然退出
“老干妈”陶华碧不再持股老干妈 2014年已悄然退出
保卫味蕾,哪款辣椒酱让你放心“辣过瘾”?
—— 8品牌辣椒酱测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