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所以和城市相联系,是因为城市文化本身就是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纵欲主义的
4月初三亚的一个海天盛筵激发了全民的荷尔蒙和想象力。性,在中国永远是一个敏感词,任何时候总能调动群众的兴奋点。笔者不由得联想到著名美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这个名字起得极为传神,因为现代社会中,好像性(Sex)和城市(City)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现代大都会里,性并不都是循规蹈矩的被装在婚姻的笼子里,而是一方面是讳莫如深的禁忌,一方面像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大众消费品一样四处流行;一方面是性压抑,一方面是性放纵,性压抑和性放纵又互为因果:一方面广大农民工进城,长期两地分居,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发廊林立,發廊妹招摇过市,临时夫妻遍地开花;一方面,大量都市白领修炼成剩男剩女,另一方面夜店诱人,一夜情泛滥成灾……在这种大气候之下,你能指望富二代都是柳下惠?
性派对,笔者相信三亚绝不是孤例,夜幕降临之后,在任何正常的大都市都不知多少个在悄然进行。以清教徒文化著称的美国,竟有不下500个换妻俱乐部,甚至有新闻称,有超过4000名会员的俱乐部曾包下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沙滩上的17层楼的大饭店举行活动。
性之所以和城市相联系,是因为城市文化本身就是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纵欲主义的。城市(City)里的人叫市民(Citizen),现代的市民与传统的臣民不同,他们是原子化的个人,不从属于任何权威,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自利的,为自己的欲望所驱驰并为其负责。而原子化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疏离,导致性成为克服孤独感最有效的工具。
于是现代都市中,性成为最大的消费品,而男性是最大的消费者。为什么男人都好色成癖、纵欲无度呢?这是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情感模式结构决定的。男人的情感结构是发散的、滥情的;而女人的情感结构是集中的、专一的。这种感情结构是天生的,与男女的生理结构有关。女性一个月只能辛辛苦苦孕育一颗卵子,男人一天就会产生上百万颗精子。所以清末大佬辜鸿铭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为封建妻妾制度辩护,说一个茶壶可以配多个茶杯,但没见过一个茶杯配多个茶壶。其实说的就是男女不同的生理-情感结构。
男女不同的生理和情感结构是人类基因决定的,而这种基因性征是人类经过上万年的进化最终形成的结果。为什么基因决定男人是一种滥情和滥交的动物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自然环境下最大可能把自己的DNA传播出去,从而保证物种延续下去。
生存和繁衍,是DNA的第一使命。为什么基因决定女人是一种专情的动物呢?这其实也是进化博弈的结果,在体力决定生存资源的原始社会,男性拥有体力优势,女性经过长期博弈最终发现,只有稳定地跟定一个男性,才能保证自己和自己所生后代的生存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早期人类社会大都是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能以母为号,故为母系社会,但最终还是过渡到了对偶婚制为主体的男权式父系社会。那为什么现代社会不一样了,人性不改变呢?要知道,人类社会解决温饱问题才短短一二百年,男女平等、女性经济独立才不到几十年,而基因的进化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都市里的现代人,他(她)们的基因和几万年前原始丛林的祖先的基因,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人性的弱点,制度能起多大作用呢?宪政是把权力装进笼子里,婚姻是把性装进笼子里。但从实证效果看似乎不容乐观,在城市化越发达的国家,有一个趋势越明显,那就是结婚率越来越低和离婚率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