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娇文
新课程下高考对于高三课堂复习的要求已悄然发生变化,论从史出、史料判读、新材料新情境创设、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仅成为新授课的基准,而且渗透到复习课中。可是,大多数教师在面对繁多的知识、紧张的高考复习时,往往选择“以讲代教”的方式应对。通过“焊接”方式,学生获取知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这种课堂复习的“全讲解”方式,片面强调教师对历史知识简单的重复,以讲解历史知识为主,以梳理历史线索为要点,完全忽视知识的归纳、重难点的突破,只是按照课文知识点的顺序,事无巨细,按部就班,忽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可见,这种复习方式不仅无情地取代了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体悟,而且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备战高考的积极性。其弊端如下:
一、复习内容上流于重复,只将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例如历史必修一的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复习中,某些教师只是逐个复习课本知识,并未概括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对应的历史事件,复习必修一,并未以通史的形式概括必修二、三的相关内容,学生知识支离破碎。如在2013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第29题: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如果不进行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概括,学生就很难选出答案,对于现代化的内涵也不能理解,现代化首先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开启近代工业化的是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主要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在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近代化方面主要的事件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本题选项只有辛亥革命符合。可见,高考试题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掌握必须系统化,可是大多学生选错了。
二、复习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讲解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方式单一,除了课本复习资料外,再无基本史料的补充,只凭教师凌乱复杂的板书就完成一堂课的高考复习,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一味灌输,很难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导致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频繁出现。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必须在学生已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重点内容,探析构建知识间内在联系,通过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高考强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和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必须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線索,认清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明晰,这就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必须超越教科书的表述,不拘泥于教科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满堂灌”,复习的史实要紧扣高考考试范围,而不是无的放矢,以此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2.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再次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史料意识,运用史料论证、说明、补充历史史实和结论,并通过史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其实质是运用知识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要做到,找准的重点复习材料要典型、多样,紧扣本课知识,但需超越课本;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严密的知识结构、有选择的史料论证等方式理解史实。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减少讲述,提供充足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讲练结合。目前不少教师图省事,以解题为目的,教学流于对答案,缺乏综合、归纳和提炼。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不做剖析和思路的分析,讲题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应该做好试题训练,首先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既能巩固基础知识的,又是高考中的典型试题,题量不必多,难度适中,起到巩固高考复习、突破难点、训练学生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即可。对试卷的讲评,应建立在归纳、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应通过批改试卷,找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指导学生找到知识的漏洞,尽快补救。此外,我们在专题复习阶段一定要处理好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做到专题资料从课本中来,让学生在复习时根据资料能回归到教材中。
总之,克服高考复习中的各种弊端,需要从高考复习的最小环节做起,需要改变高考复习中单纯讲授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在严密系统的知识中探究历史学的奥妙,在经典试题的引导下回归教材,真正实现高考复习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