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水城苗族芦笙舞

2013-04-29 17:33李荔
青年文学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苗族

李荔

摘 要:贵州水城苗族芦笙舞,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构筑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食粮,是考察研究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再探;苗族;芦笙舞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贵州水城苗族芦笙舞——箐鸡舞,是苗族同胞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舞蹈起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及生产生活中的经历,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历史具有重大意义。该舞蹈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手所跳的箐鸡舞最具代表性。

一、水城苗族芦笙舞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

水城苗族芦笙舞以矮桩、旋转、快速、稳健、轻盈、准确而著称。用于比赛或表演,可以单人、双人、六人、八人、十二人、甚至十六人进行的群体性舞蹈。出场,散场均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为主。舞蹈以缓起、中渐、尾紧的方式逐级发展,环节紧扣,高潮起伏,把气氛推向高潮而突然告终,形成了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和欢快的余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表演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内容包括金鸡颤步、蜻蜓点水、练兵、点将、游龙翻身、猴儿搬桩、狮子滚球、鹞子翻身、悬羊击鼓、骏马奔腾、争霸山林、滚山珠、金鸡独立等仿禽舞步。

1、努冷豆叨(金鸡颤步):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手们,以一脚独步着地仿箐鸡跳舞步,右一脚侧抬抖动、开胯、模仿箐鸡翅膀之颤动形象先后出场,边吹笙边用上身学箐鸡的动作。身体向重力脚方向倾斜,以演出场地中心为轴顺、反时针左脚跳步起舞。

2、都古冬林(蜻蜓点水):双脚前挪跳一步,侧前脚尖点地,膝微屈,右转体1/4圈,后脚划圈点提,左右各扫腿旋转一圈。

3、卡冬朵(练兵):深蹲跳一步,落成左腿直腿前伸,脚跟着地,后左右脚反旋,重心前挪后移,左脚跟上左右全蹲,正反转圈完成。

4、是懂享(点将):甲下板腰,双膝和头着地,挺腹,乙、丙搭人梯,乙双脚站立甲腹部上。

5、绕争阿鸡(游龙翻身):形容在战斗时,爬坡下坎前进后退迂回作战,动作迅速犹如游龙翻身,表演者的头、脚着地,身体曲而悬空,以头为轴心,脚为外圈,不断的360度大转身回旋。身体保持曲型,翻一圈,旋转一次,芦笙从腰部转过不许着地。

6、脸卧阿朵(猴儿搬桩):甲下板腰,头、脚着地,挺腹,乙侧身倒立在甲腹部上。

7、差阿史梗陇(狮子滚球):芦笙为“球”,双手捧笙,后蹲着地,收腹,身体卷曲后滚翻,在不间断的乐曲场中,身体旋转翻滚,每一转还原后接转二转,把不断连续的翻联接起来,路线是转回出发点而成。

8、来咋史底争阿叽(鹞子翻身):手捧笙、笙不离嘴,小跳起步,左右侧空翻。

9、坑姚嘟打(悬羊击鼓):舞者左或右侧身作倒立,左大腿转翻屈伸似击鼓状(笙声不断)。

10、能绕孤叨(骏马奔腾):双脚小跳,前后左右,来回穿梭,腾挪,腿成弓步,深蹲作冲刺状。

11、丫夺比知吧夺(争霸山林):芦笙手身(头饰箐鸡翎冠)旋,转体,芦笙作鸡头,摆好姿势,甲、乙双方相撞跳高,仿箐鸡格斗,舞蹈起来,一脚步着地,单跳步,向前猛撞对手,一来一往,追逐比舞。

12、子罗夺(滚山珠):仿穿山甲、刺猥类的动物被追赶时,将身体缩为一团顺山滚下,形似“山珠”,舞者以头为轴,往左或右顺时针、反时针、借腹肌及胯之力串身转圈,绕回出发点算一轮。

13、努冷阿知(金鸡独立):结尾动作,舞者(甲、乙、丙、丁)搭人梯后,走一小圈,站在肩上的舞者,单脚着肩,头仰,后脚提腿,左右作展翅欲飞状,结束后,单脚立肩,左手抱右腿与身体直立,右手举笙即成。

二、水城苗族芦笙舞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上,野生动物与民族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微妙、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天、神、人、兽(禽)为中心的种种神话。可以说,“小花苗”支系民族表演的“箐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最美、最好、最高、最难的动作。它仿照战争变迁中的每一个动作和仿禽乐舞动作,将苗家生产生活习俗与许多杂技体操熔为一体,干净利落,变化多端,粗犷奔放,具有独特的剽悍性格。其舞姿优美,层次分明,头、脚步、腰巧妙摆动与舞蹈的艺术技巧融为一体的独特性能,舞至高潮激烈时,令人眼花缭乱。

独特的“矮桩功”具有不可比拟的舞蹈艺术研究价值,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传统文化、舞蹈艺术精华。其形象有犁地、点种、割草、拌草面、斗鸡、滚山珠等动作;其跳法有:搓甩步、旋转步、鸭子步、骑马步、摇摆步、倒脚步、蹦腿步、扫堂步等舞步;其技巧有:腾、快、蹲、准、跳、稳、弹、轻、闪、转、旋、翻、滚、跃、挪等特点。表演中有祖先历史纪念、繁衍生存祈祷、族群情感联络、传统竞技、婚恋亲朋社交、芦笙舞娱人为乐、服饰艺术展现等多方面的内容,整个过程反映了苗族漫长的迀徙历史和生产、生活故事。承载着苗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产生、发展的歷史有重大意义,是民间舞蹈艺术的民族风情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堪称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三、水城苗族芦笙舞是构筑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食粮

水城苗族芦笙舞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其影响面和号召力涉及钟山、纳雍、赫章等县(区)“小花苗”支系民族村寨,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间传统芦笙文化舞蹈艺术风格。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的释放空间,是构筑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食粮。其形成与增加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之沟通和相互了解,营造祥和气氛,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水城苗族芦笙舞是考察研究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水城苗族芦笙舞,是南开“小花苗”支系民族独有的芦笙技巧舞蹈。由苗族中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村寨内部家族式自发形成,以芦笙技巧舞蹈为表现形式,以竞技为主要目的,以求向异性的称赞与族人的尊重而展示。表演时、芦笙手们所着的演出服饰名曰“花背”, 集织锦、挑花、蜡染、镶嵌为一体,工艺精湛,图案、配色极为讲究,加之配戴箐鸡翎英雄冠,具有一定的象征纪念意义,隐喻了该少数民族的迁徙战争史等。“花背”上的图案自古传承,极少变动,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图案包括宇宙自然、动物、植物、生产生活用具等,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意识,蕴藏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是考察研究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苗族
苗族蜡染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丹寨苗族“祭尤节”
黔东南苗族锦鸡舞服饰
苗族古歌《仰阿莎》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