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企业内迁沿海企业纷纷迁入贵州,给贵州民族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由于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注入,得到了较快发展,贵州经济第一次进入全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圈。政府政策的支持、交通运输的改善、抗战补给的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这些都是这个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同时应该看到,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深深打上了“战时经济”的烙印,抗战结束后各企业陆续返回原地,贵州经济又出现了大幅度滑坡。
关键词:抗日战争;贵州;民族经济
作者简介:王文其(1988-),男,贵州仁怀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专门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本史。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
一、抗日战争前贵州经济发展状况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历代政府对贵州的开发甚少。战前的贵州,经济基本上属于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工业、交通业十分落后,市场狭小,吞吐力弱。清末民初,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在军阀混战的条件下,得到初步发展。此时,各企业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学习,虽然规模不大,但发展较为迅速。以印刷业、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相对具有较大规模。重工业方面,出现了雇佣工人在百人甚至千人以上稍具规模的矿区。但这些厂矿基本上依靠人力进行生产,产量不高,效率很低,无法与轻工业的欣欣向荣景象相比。
二、抗战爆发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保存长期抗战的工业基础,必须发展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经济,贵州便成为战时经济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西移,作为陪都屏障和抗战后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贵州经济第一次进入全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圈。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充足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贵州工矿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
1.农业
抗战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特别是小麦播种面积、总产量、平均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其客观原因是外省人口大量流入,改变了贵州原有的饮食习惯,吃面食的人逐渐增多,小麦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烤烟种植业获得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是战争补给的需要。
2.工矿业
抗战期间,迁入的企业主要是兵工企业和民营企业。迁入的兵工厂有:第41、42兵工厂等。民营工矿企业有:机器、卷烟、石化、橡胶工业等行业。内迁工厂规模较大,技术力量强,设备较先进,管理严格,生产经营均有定制,这些为兴办工矿业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其技术力量也成为当时工业建设骨干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企业迁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资金大幅度增长。工厂企业的迁入,实际是一种资金的转移过程。它一部分为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原材料、技术投入的转移;另一部分则是流动资金的转移。据统计,所有内迁工厂转移到内地的资金远远超过8400万元。这一巨额的资金中有一部分转移到贵州,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地区是除军事开支以外国家投资的重点。同时,国民政府还通过直接投资或国家贷款等形式来带动企业的发展。
3.交通运输业
抗战时期,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1938年西南公路运输局统一接管桂黔、湘黔、川黔、滇黔四条公路后,陆续进行了一系列修理、改善工作,使路况保养和管理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据统计,1937—1945年,全省修建公路共2315.44公里[1]。至此,全省公路总长度比战前增加了1倍以上,并且与邻近各省均有干线连接。同时,水运、铁路运输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航运总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适应了军用物资的输送以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4.商业
抗战爆发后,政治经济中心西移,城镇人口和军需民用物品的增加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当时内迁的不少商店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这些商业企业对推动本地企业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外来企业在经营内容、经销方式等方面给商业带来新气象。战时商业发展还表现为商业行业的增多,包括电影、图书、五金、工业材料等行业;省内外贸易量不断增长,输入的物资主要为纱、布、盐等生活用品,输出的物资主要为农副产品;商业企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出现了跨地区联合经营的公司;农村集市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集贸市场日益成为连接城乡,工农业产品交换的重要中间环节。
三、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沿海企业内迁,带动大部分资金、技术、人才纷纷流向贵州
抗战时期迁入的工厂,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迁入的企业既有军事国防工业也有民用工业,既有传统工业也有新兴工业,进一步完善了贵州企业的产业结构。各企业的技术骨干跟随企业一起迁入,这些专业人员的到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各大高校的迁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他们为贵州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血液。大批资金的注入,技术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各行业各种人才的到来,配上原有的丰富资源,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这些,是抗战期间贵州经济飞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2.作为战时后方,环境相对稳定
由于国统区纷纷沦陷,大量人口迁入相对稳定的贵州。人口的激增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市场的消费需求大量增加,刺激了战时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供求承受巨大的压力,造成市场紧张、物价上涨,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同时,战争补给需求增加,军事订货的大幅度递增,极大地带动了军需工业的发展。战时交通状况的改善,加强了省内外之间的联系,使贵州经济不仅辐射到西南各省,还延伸到边缘地区,同时还与国际交通线相连,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抗战期間,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际交通的困难,贵州所处的西南地区在经济上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环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3.政府政策的支持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于1938年拟定了西南、西北经济建设计划,先西南后西北,明确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地区。规定新的工业基地为:四川、云南、贵州、湘西。国民政府的支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除了对原有的民营工矿业采取鼓励、资助政策外,还动员和鼓励沿海企业内迁。同时对各行业进行大量投资,提供贷款。政府提出了人力与物力同时开发,平衡发展的方针,在利用丰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十分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
当然,战时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苦劳动。他们在战火纷争中,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工作,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贵州经济
工业方面:抗战胜利后,工业由于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部分内迁企业回迁,因而很快就陷入停滞甚至出现衰退。1944年是工业经济由发展向后退的转折点,其原因是这年日本侵略军由广西进入贵州,国民党当局溃退使许多工厂不得不再次搬迁或歇业。交通运输业方面:由于抗战胜利,在贵州的中央系统以及外省车辆纷纷返回原來的省市,公路交通业务急剧下滑,同时公路的养护状况也是每况愈下,省道养护机构几乎全部裁撤,道路长期失修。商业方面:战后商业贸易逐步萧条,工商户数减少。进入商品市场的物品,绝大多数都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没有了战时那种门类繁多、种类齐全的景象。由于交通状况的不景气,省内外物资交流明显减少。战后的通货膨胀更使得商业贸易活动偏离了正常的运作轨迹,迅速从萧条陷入了难以维持的混乱状态。
总的来说,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发展,是借助外来力量不是依靠自身力量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缺乏深刻的内部基础。它是抗战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具有突发性、脆弱性、短暂性等特点,鲜明地打上了“战时经济”的烙印。同时,抗战期间修建的各种交通设施已成事实,为以后的交通运输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兴建起来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在以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企业从迁入到迁出这几年,为贵州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它们陆续返回原处,但留下的基本框架仍在,之后的工业经济便是在这些框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一个国家、地区还是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资金是前提,技术是保障,而人才则是关键。
注释:
[1]、梁燕,熊宗仁主编:贵州通史(第4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方志编:贵州省志·工业经济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贵州省地方志编:贵州省志·交通志[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贵州省地方志编:贵州省志·财政志[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黄钧儒: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经济,贵州文史[J]﹒2004(3).
5、廖光珍,何长凤:抗战期间贵州经济研究情况及其成就[J].贵州大学学报,2003(9).
6、梁燕,熊宗仁主编:贵州通史(第4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7、熊大宽:抗战时期贵州经济史[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