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聪 尹一名
摘要:结合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从文化自觉与校园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自觉;多校区;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14-02
一、文化自觉与校园文化
“文化自觉”这一说法,最早是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多次谈话、演讲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定义可知,“文化自觉”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二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三是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其实质是对文化主体自身文化的一种文化责任感。在我国,公民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每个成员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质、理智和情感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也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其具有凝聚、导向、激励与规范、辐射及创新五大功能。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很多高校从单一校区发展为多个校区,新的办学格局开拓了高校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校园由于新老校区存在空间、时间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以及主校区的转移都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新校区没有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缺乏文化氛围。刚建立的新校区,建成时间短,同时很多新校区建设也处于一种“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状态,因此无法在新校区捕捉到具有校园历史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部分高校新校区因急需投入使用,无暇进行科学规划,而忽视了隐性文化的建设,因而需要不断充实代表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不断增强新校区景物的历史厚重感。由于新校区地处偏远的市郊,校区周边文化娱乐设施也相对缺乏,地缘文化围也比较淡漠,造成新校区建成初期和一段时间内校园文化氛围的匮乏,使新校区师生普遍感到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缺乏文化归属感以及和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不对称性。很多师生深深感到新校区物质文化建设缺少大学应有的人文气息、高校本有的文化内涵。在建新的校园如何传承历史、沉淀文化,是新校区建设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2.作为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的师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大部分教师不在新校区居住生活,因而师生课外交流的机会少。同时由于来回校区的不便,使部分教师在教学安排时将课时集中,有的一天连续上七八节课,这样学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较好保证,遑论担当传递校园文化的任务了。与此同时,居住在不同校区的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使新生失去了大学老生的关心和帮助,从而难以全面得到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让学生难以全面体味到大学校园的优越感。
3.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明显。教育系统既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有利于校园文化之间交流互补,但交流的同时不能丧失“自我”,必须保持学校的个性而不是趋同。如今,不少高校新校区的建筑风格与格局,规模与专业设置大同小异,许多学校又回到了“大而同、小而全”的时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向“统一”的风格,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继而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潜质,过分注重文化建设形式,对精神内核理解不深,容易使校园文化建设空泛化、趋同化。
三、自觉文化视野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探析
当前,多数学校兴建的新校区都是在近郊文化底蕴较淡薄的地区上建立起来的。宏伟的校园建筑和优美的环境必须与浓郁的育人氛围和很高的文化品位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所以,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移植和传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形成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既需要环境氛围的烘托,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和校区的管理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引导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鉴于新老校区之间是统一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所以在新校区建设的初期,需要移植老校区的坚毅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训、校史、校徽和校歌等。新校区如果不能承接老校区已有的校园文化传统,将是校园文化在精神资源上的重大损失。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追求的不仅是与老校区的形式,更应该是其深刻的精神内涵,所以传承老校区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老校区的内容主要包括品牌校园活动和鼓励多校区之间的师生交流等。
2.增强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的认知、赞同,形成归属感的社会心理过程。在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对自己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达成共识、认可其存在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才能顺利的进行。就文化本质的层面来说,只有大众能够接受的、能涵化为人类生活的常识并渐次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习惯的文化,才是一种优秀的、能够引领社会前进的文化。由此,文化内化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追求。内化即组织当中成员已经认同了校园文化,有了广泛的认同,广大师生和校区的管理人员就能很容易将学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内化,之后外化在行动中。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多校区建设的活动中来,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碰撞,最终从内心深处接受并逐渐纳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中,最终成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做事的方式。
3.结合不同校区的特点,打造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窗口。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不同校区的特点与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形成不同校区不同特色,加强抵制和改造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增强校园文化的辐射性。在将老校区优良办学传统和丰厚文化环境资源秉承、移植并渗透到新校区过程中,加强与大学城校区各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与融合,充分挖掘大学城校区的文化资源,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打造出多元一体的多校区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黄金华.“文化自觉”概念的辨析[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35-37.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22.
[3]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8.
[4]方振聪,游江.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13(6):135.
[5]康丽贞.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山东:山东经济学院,2010.
基金项目: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GUTDJC12)
作者简介:赵思聪,女,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尹一名,女,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