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琪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渠道,也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模式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知识储备更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关键词]“微时代” 思想教育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92-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笋登上互联网舞台,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旅行,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公益、微政务,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微时代”。
“微时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渠道,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5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而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也成了“微时代”的重要参与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深刻了解“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创新探索出适合“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现代中国的“微时代”基本特征
“微时代”是指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无线网络、3G技术等通讯设备和技术的突破性进步,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都变得更为便捷,几乎彻底摆脱了信息发布的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性,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电脑、手机等客户端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获取。从信息内容上看,“微时代”信息内容更加“趋微化”、“碎片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与解释者,在信源的选取、关键话题的文字语言风格与框架的构建方面,也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从传播主体上看,“微时代”传播不再是信息自上而下单向流动的机构行为,而是变成了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采写、编辑、发布、复制甚至进行评论对话的信息交互。从信息形式上看,“微时代”信息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文字和图片,还附有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从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时间上看,“微时代”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具有极大的即时性和随意性,通常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这也是“微时代”区别旧媒体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二、“微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微时代”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对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影响,而另一方面,“微时代”使网络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碰撞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观点大量涌入,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师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提出了挑战。
(一)“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趋微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以微博作为代表的“微时代”传播媒介,以其140个字符的限制使传播内容多为发布者的个人琐碎的生活细节及对个别事件的观点看法等,或报道新闻事态的即时进展。每一条单独的内容,都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应,也缺乏对个人思想观点的是非标准的评判依据。这些信息中有些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思想相一致的,但与之相悖的意识形态观念也普遍存在,某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四处宣扬和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享乐主义,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给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 “微时代”信息传播时间的即时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是其区别于旧媒体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正是基于这种强大的功能,大量未经过滤和处理的信息、未经严谨证实的事态迅速病毒式的传播,甚至不真实、不健康的消息也无节制地涌进大学生们的信息渠道,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规范和监管信息传播,是值得高校及管理者长期思考和探索的现实课题。
(三) “微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源传播途径本身比较随意开放,信息编辑者、发布者、转播者隐蔽而复杂,为大学生张扬个性和发泄情绪等提供最佳平台,容易滋生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无法监控到相关信息的源头,难以及时有效地从正面进行正确引导。
(四) “微时代”信息发布反馈的交互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微时代”信息的发布与评论机制,增强了信息传播主客体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使传统的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及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不能适应需求。而以丰富的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方式,采用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媒体形式,运用与时俱进的“微博体”网络特色语言,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思想宣传宣讲,进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引导,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模式。
三、“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微时代”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有利于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通讯工具,开设微博、微信账号增强与学生的了解和互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微时代”新阵地,把广大学生当做朋友,平等地与之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注重人文关怀,及时为学生解答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获得学生的共鸣,做学生心灵上的“知心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模式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微时代”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进程,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频次和沟通深度,建立“微博群”“微信群”等虚拟“微社区”,召开“微班会”, 与学生“互粉”(相互关注),通过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掌握和征询大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和侧重,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使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
“微时代”更加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拓展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使教育时间不仅限于校内的班会、团队活动等有限的在校时间,而是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微时代”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摆脱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由教师发起的微博话题,通过“@”学生的方式,组织学生有针对性、有主题性地进行互动参与,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时代”。
(四) 思想政治教育者知识储备更新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正如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著作《微博力》中写到的一样,“微博兴盛,140字虽然微小,力量却波及全世界,微革命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加强政治素养的同时,应积极参加网络技术知识培训,加强互相经验交流,关注网络新热点,掌握网络新技术、新名词,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使微博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微时代”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又提供了新契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掌握和运用“微时代”各种信息发布互动平台,探索有效的管理新模式,提出更多的解决办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新浪公司201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EB/OL].新浪网,2013-02-20.
[2] 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1):8.
[3] [美]菲德勒,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 陈跃,伍玉松.“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2-26(7).
[5] 全国学联,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R].北京,200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