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佟丽娅、雷佳音等主演的电视剧《断奶》日前正在热播,故事聚焦80后独生子女,讲述了他们如何成长并成功在心理上“断奶”的故事。该剧的“成人版育儿”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的权利。结果导致一些孩子到了大学以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在失望、焦虑中面临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9月是大学生的“入学季”,也正是家长们引导孩子“心理断奶”的关键时机。
新生“驾到”,新鲜事儿多
家住大连沙河口区、70多岁的周奶奶在孙女刚入学不久便收到快递,打开一看,是孙女寄回来的一大包衣服和7双袜子,让奶奶帮着洗。上大学才一个多星期,孙女就寄来了这样的“礼物”,着实让周奶奶颇感无奈。
一位18岁的沈阳男孩考上了湖北某大学,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是在入学几天后,他竟然提出退学复读,理由是不能适应大学生活,他表示:“我要明年考一所本地的大学,那样我就可以天天回家看到我妈啦!”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走进大学,很多人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并不完全合拍,有人甚至迷失了方向。每年都有部分高考成绩非常好的同学,来到大学里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今,在一些高校附近,有不少租房的母亲,她们是“专职妈妈”,专门来为上大学的孩子做饭、洗衣服的……为此,有教育专家提出,这些学生虽然上了大学,可是在心理上、精神上还没有“断奶”,亟须通过大学生活的矫治,使他们尽快实现“心理断奶”。
家长的“放手”与信任
“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一位大学辅导员提醒,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完全不同于中学,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新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此外,大学新生还要学会打点个人生活,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没有了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无巨细的提醒,许多事情需要独自处理,不少新生难免手足无措,这个“断奶期”越短越好。
一些大学生遭遇“心理断奶”难,有时不仅仅是孩子依赖父母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习惯性的大包大揽。不难看到,这其实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印象判断。这种判断的背后,还潜藏着一种隐忧: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不信任。对于下一代,家长似乎总是忧心忡忡,总是放心不下。
在成长道路上,父母应该主动“放权”,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儿女也应该逐步“掌权”,成为自己的发言人。比如,某大学曾对独自到学校报到的新生予以百元的奖励,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以自立的姿态进入大学。在这样的时候,家长们不妨配合学校,选择“放手”和信任,让孩子独立去面对一些事情。
青春期是“心理断奶”关键期
不能否认,在当今独生子女时代,绝大多数孩子是被家长们“宠”大的。父母的溺爱代替了理性的家庭教育,无微不至的呵护取代了必要的历练摔打。家长们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看不得孩子受一点挫折、受一点委屈……结果呢,孩子长大成人了仍然对父母有着过分的精神依赖,直到上大学后才面对“心理断奶”问题。实际上,作为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应该引导孩子“心理断奶”。
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5.43%。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自身心理素质低,如自卑、依赖、孤独、抗挫折力弱、缺乏创造性等。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其必然规律,每个阶段的教育都不能缺位、不能失职。教育不能总是为人生“补课”,青春期的自立教育不能形同虚设,更不该把大学当做学生的“心理断奶期”。
青春期又称为发育期,是指儿童过渡到成年的阶段。此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离不开五个方面:封闭性与孤独感、独立性与依赖性、对抗性与顺从性、情绪与理智、求知欲和辨别力的矛盾。这个时期对孩子本身来说,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会“自我认定”。这是一个孩子逐步摆脱对父母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自我认识迅速增强的重要时期。所以,建议更多的家长们抓住这个关键时机,让孩子尽早顺利完成“心理断奶”这个过程,更自信地去面对大学生活。
编辑/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