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鹰之星》看宫泽贤治“自我牺牲”的本质

2013-04-29 00:44杨茜
青年文学家 2013年9期

摘 要: 《夜鹰之星》中的夜鹰舍弃自我生命的行为,只是为了摆脱老鹰的威胁与内心苦恼的结果,并不是“舍我救大众”的无私精神的体现。本文拟通过《夜鹰之星》一文分析与研究宫泽贤治“自我牺牲”的本质。

关键词:自我牺牲;解脱自我;拯救众人;无私奉献

作者简介:杨茜,专业:日语语言文化,单位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夜鹰之星》是宫泽贤治声名鹊起的一部童话。作品讲述了外表丑陋、能力低下的夜鹰为躲避老鹰的追捕,舍弃自我生命竭力冲向夜空,最终转化成为一颗夜鹰之星的故事。夜鹰的行为,不得不说是一种“自我牺牲”。但是,夜鹰的“自我牺牲”是为了摆脱内心苦恼的结果。并不是“以万人幸福为己任”的宫泽贤治的终极追求。因此,本文拟通过《夜鹰之星》一文分析与研究宫泽贤治“自我牺牲”的本质。

一、为摆脱威胁与内心苦恼的“自我牺牲”

其代表主人公是宫泽贤治前期作品《夜鹰之星》中的夜鹰。夜鹰生来貌丑,既没有老鹰锋利的爪子也没有强有力的翅膀。本来与老鹰互不相犯,但是却因为名字带有“鹰”字而招致老鹰的不满。老鹰甚至闯入夜鹰家中,威胁夜鹰若不改名便要追捕它。这就是夜鹰内心苦恼的开始。夜鹰面对来自老鹰的威胁充满了畏惧,但是它更难以承受的是自己所犯下的“杀生罪”。它在捕捉甲虫的时候,有一段“啊!好痛苦喔!”的长长感叹。夜鹰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杀生行为。笔者认为,“杀生罪”才是导致夜鹰舍弃生命的根源。

所谓“杀生罪”,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剥夺其他生命所造成的罪孽。佛教思想认为,“杀生”有行为上的杀生,有语言上的杀生,乃至有意念上的杀生。老鹰用语言恐吓的方式威胁夜鹰生命的行为属于语言上的杀生。而另一方面,夜鹰在求生存捕食的同时也剥夺了飞虫的生命,属于行为上的杀生。即使摆脱了老鹰的威胁,也无法摆脱捕食飞虫的行为。正是这无法摆脱的“杀生”的宿命,让夜鹰对“生存”感到了苦恼,对自己的捕食行为也产生了罪恶感。为了摆脱由“杀生罪”引起的罪恶感,唯一的方法就是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由此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因此,夜鹰选择放弃生命的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我牺牲”,如其说是“自我牺牲”,不如说是“解脱自我”更为恰当。

二、舍己为个人的“自我牺牲”

如果夜鹰的“自我牺牲”只是“舍己为己”的利己行为,那么《银河铁道之夜》中的柯贝内拉则是“舍己为他人”的利他行为。主人公焦班尼的好朋友柯贝内拉为了营救落水的同学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柯贝内拉舍己救人的行为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但是,柯贝内拉的“自我犧牲”与上文所述的夜鹰的“自我牺牲”有本质上的区别。从目的上看,夜鹰是为了摆脱内心的苦恼,而柯贝内拉是为了搭救他人的性命。从性质上看,夜鹰是主动的、有意识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柯贝内拉失去生命却是无意的、意外的事故。

柯贝内拉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典型形象之一,但是柯贝内拉的“自我牺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牺牲”。柯贝内拉所搭救的人是自己的同学,与自己是有着某种亲密的联系,并没有超越“个人”的范畴。因此,柯贝内拉的“自我牺牲”只能属于狭义的救助个人的“自我牺牲”。与宫泽贤治“如果世界全体得不到幸福,那么个人就无法得到幸福”的万人幸福观相比,在性质上还有很大的差异。佛教讲“花草树木皆能成佛”。对所有生物倾尽毕生之热血才是宫泽贤治求道精神的极致的表现。

三、舍己为大众的“自我牺牲”

而宫泽贤治的另一部作品《古斯克·布多利传记》是“自我牺牲”本质的最佳体现。主人公布多利的父母因为粮食歉收,饥荒到来,为了孩子选择了死亡。而布多利为了解决冰冻灾害,为了人们日后的幸福生活而选择了独自引爆火山。这两种“自我牺牲”的行为体现了“自我牺牲”广泛意义上的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布多利父母的“自我牺牲”与上文提到的柯贝内拉的“自我牺牲”是有着类似之处的。布多利的父母选择为孩子的牺牲,体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深切护犊之情,并没有“万人幸福观”之意。

然而布多利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布多利是因冻灾失去幸福家庭的受害者,他深知冻灾对人们心理、生活造成的影响。当冻灾再次出现时,他不愿意目睹人们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惨状。所以布多利决定引爆卡尔伯纳多火山岛,增加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地球温度。布多利的牺牲,换来了众多家庭的幸福。他的献身,不再局限于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亲人或朋友,而是广义范围上的“芸芸众生”。可以说,布多利的自我牺牲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我牺牲”,即宫泽贤治的“万人幸福观”,为了所有人的幸福而无私奉献。

布多利的形象融合了宫泽贤治的经历与梦想,可以说是宫泽贤治梦想的象征,是作者渴望成为却最终没能成为的理想人物像。宫泽贤治在其诗作《不怕雨》中写道:“不受褒誉,不受苦痛,我愿成为这样的人。”这是宫泽贤治求道精神的最高表现,是其慈悲的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写照,是真正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邹菊云,周翠平.从<夜鹰星座>看宫泽贤治的心理葛藤[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杨凤莲,李红旗,胡毅美译. 宫泽贤治童话精选(上册)[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和田康友.论宫泽贤治与自我牺牲[J].日本文学志要,199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