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沉香
[摘 要]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一批正在成长中又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在网络成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的前提下,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利用网络、如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讨论,提出网络道德教育应是国家战略工程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真善美 战略工程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20-02
网络道德,是指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道德的内涵,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及行为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及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看到人们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的同时,不能不看到由网络引起的某些病态特征在影响着青年一代。刚刚离开中学走进大学的学子,在中学时代要面对高考的压抑和不允许上网的禁令,大学时没有了监管,就出现了上网无限度、网游无限度、身份不明确、认知很茫然、价值取向不明确等等病态特征。为了论述方便,将上述病态特征统一归结为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成瘾。大学生上网,可以利用的工具主要是电脑和手机,没有电脑的也会进入网吧。由于网络是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它构建了一个无限空间、无限时间的巨大社会。无数的网页、无数的游戏、无数的信息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无数眼球。沉迷成瘾甚至因之堕落者不乏其人。
人格扭曲。刚刚脱离中学枯燥题海的大学生,在还不明确前途何在、主流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在实与虚、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还不能辨别的情况下,就迷上网络,正如还不会游泳的人“扑通”一声落下水了一样,无法自拔也无力自救,最终导致人格的不完善乃至扭曲。
价值错乱。人的奋斗目标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道德理想与价值取向不明确。从众心态、玩世不恭心态、以丑为美的审美观念、媒体错误导向等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意识不断膨胀,最终缺失个人追求。
网络道德失范还表现在“非主流现象”、“审美情趣娱乐化”、“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等方面。[1]
为此,顺德职院“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组进行了调查,设计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涉及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我们分两次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分别是964份、1076份;有效问卷分别为958份、1066份;网络利用率男生占50.47%,女生占49.53%。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分析
大学生利用网络做什么?从心理层面分析,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充满好奇。一旦解禁,他们便趋之若鹜,对网络也是如此。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相比,网络体现的多层次、多元化是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网络资源本身良莠不齐,黄色、暴力、犯罪等等在现实无法实现或满足的内容大量充斥其间。在虚拟的社会中,人的性别、职业、个性、特质等全化为一些符号,他们与人交往时,本应体现出的社会属性消失殆尽,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们的有恃无恐,更不会去遵从某些社会规则。可以说,他们上网做什么,似乎都知道,但也很难确切知道。
网络交流超过近距离的人际交流,导致情感流失于虚拟社会,相反对现实人际交流冷漠生疏。在QQ平台上,他们会加进大量的陌生人,不管对方是什么性别,多大年龄、从事何种职业,也不管对方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抑或是对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这些人对大学生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实难预料。
人格偏离常轨,道德管束失控。长时间的网络游戏与游戏内容的暴力和黄色,都是分散大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消耗大学生精力的最大杀手。因而出现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成为宅男宅女,进而自我封闭,不敢正面接触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冷漠、自私、固执、偏激、孤独等负面人格特征显现。
胡乱评论,乱发信息。大学生出于青年时期的某种义愤和不平,往往会对现实中媒体信息发表意见和看法。而媒体信息也是有真有假,他们往往真假不辨,乱发一气,从一些网络媒体的大型论坛到一些符号似的跟帖,往往传播了虚假的内容却不自知,甚至对别人构成伤害也不明白。
引导只限于纸上谈兵。对大学生如何正面引导并使引导合理有效,目前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美国制定了《儿童网络保护法》、新加坡颁发了《因特网运行准则》,我国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6),但规定并不一定都得到认真的实施,甚至是名存实亡。沉迷网络者依旧执迷不悟,不仅是因为没有他人在场,更主要的是自我约束乏力。[2]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的初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网络道德的约束力很难从外在产生,即使外在力量能够产生较强的约束力,也只是采用消极的方法,如停电、断网、增加费用等,利用法律或规定来运作实难取得好的效果,但不能因为效果不明显就放弃网络道德要求。
事实上,通过法律途径来约束互联网对人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已是国际通例了,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都制定了相关的多部法律来对运营商、政府和网民进行相应管理和约束。但是法律的作用很难起到对大学生网民的真正约束的作用,这种约束还主要依靠大学生网民自我的道德约束。
根据两次调查,大学生也认为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但令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提倡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持支持意见,由此可见大学生仍具有比较正确的道德认知水平。
既然网络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在外界约束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的情况下,树立学生积极向上、正面追求的精神品质尤其重要。国家发展也应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工程。
针对重智轻德现象,政府和社会需要大力倡导公民道德素质修养的提高,深入宣传到社区和家庭以及在校的大学生,让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特别是现代大学生都以高素质、高道德水平展现在世界舞台,担负起国家责任,更好地树立国家形象。
在国外,网络伦理研究者把与网络道德有关的道德问题归纳为“7P”,即:Privacy(隐私)、Piracy(盗版)、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licing(政策制定)、Psychology(心理的)、ProtectionofNetwork(网络保护)。除此以外,还包括处理好一系列因网络而起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信息内容与传播手段的地域性、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网络开放性与安全性以及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与否等。[3]由此可见,网络道德工程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涉及面广,涉及的人数多,负面作用大。
应加强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的对立面就是假丑恶。真是对真理和科学的探索;善,是辨别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是道德层面的最高境界;美,是指对人发展向自由方向的完美追求。大学生是新一代的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公民,在受到不良道德诱因的侵害时,最佳的途径是需要他们自醒、自悟并反思,从而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渠道。对大一新生采取深入宿舍观察、展板宣传、零点网控、反面教材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大二以上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价值,树立网络是一种便捷的学习辅助工具的意识。如开展网络信息检索课程,发掘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学习并借鉴美国的一些先进经验,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道德五个方面去讲授信息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4]鼓励大学生不上不良网站,不发布虚假或低级下流的语言或图片等,学校或各院(系)还可以在吸收新知、学习技术、参考资料等方面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 参 考 文 献 ]
[1] 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61.
[2] 邱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3
[3] 鲁卫平.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M].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马海霞.利用图书馆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9,(26):6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