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与知识的传播者,在知识更新的潮流中,不可能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而高高在上,很可能教师掌握的知识正在或已经成为过去式。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必然由中心地位而转变为知识海洋中的领航人,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成为教师的核心工作。围绕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以知识为载体,以情境为契机,以情感投入为追求,进而培养学生长久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方面,课堂交流的流畅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确立是否民主,调整好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开始。教师平易近人,亲切和蔼,真诚耐心,以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指点学生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对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不要轻易否定,即使否定也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学生的新观点和不同意见教师要虚心容纳和接受。只有当学生不把你当成教师的时候,你才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在这种情与情交融,心与心相通,教与学相长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由一个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学生才会真正获得解放,自由、自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告诉学生要敢于接受挑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例如,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时,提到了石榴的繁殖方式——压条,教师首先引出问题:“这样做有什么不方便?怎样解决?”于是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树枝太高,并且枝条硬不易埋到土里,有的同学提出把枝条压在花盆里,再把花盆底下放上凳子,又有同学提出凳子碍事怎么办?“把花盆吊在树枝上。”“花盆太重吊不住。”“用塑料包上土代替花盆。”通过上述同学们的议论,顺利得出了正确方法——高位压条法。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确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先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个人拿着点燃的蜡烛到地窖内去取红薯,不料刚到窖底,蜡烛就熄灭了,重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地窖内没有风,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地窖内缺少氧气。”“地窖内二氧化碳太多。”教师追问:“地窖内的氧气哪里去了?”“被红薯吸收了。”“二氧化碳又是從哪里来的?”“红薯释放出来的。”“红薯为什么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呢?”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产生了迫切知道真相的心理,于是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四、利用幽默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初中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喜欢幽默,如果教师上课之前首先激发他们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在学习“贫血”这一概念时,讲了这样一则幽默故事:有一位新屠夫为一户人家杀猪,由于紧张,一刀捅歪了,趁主人不注意,赶紧用手捂住猪的口鼻,把猪闷死了。后来主人问:“这猪怎么只流这么一点血?”屠夫赶紧回答:“这猪贫血!”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猪真的贫血吗?究竟什么叫贫血?如果有人患了贫血,会表现哪些异常症状?我们应该给贫血患者提出哪些合理建议(比如饮食方面)?”通过一则生动的幽默故事,使学生产生了新鲜感,很快集中了注意力,吸引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其探究心理。
五、创设乐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借境生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科特点,提供美境、趣境、奇境,创造乐学情境。挖掘知识内在的趣味性,设计教学语言和行为的趣味性,创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以知识内容的新奇,实验操作的新奇,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神奇,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根据教学要求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心理,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及过程产生强烈的兴趣需要,从而形成主动、兴奋的学习心态。
总之,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彼此建立积极联系和合作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