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泽龙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语文是最富有激情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帮助学生构建完美而幸福的人生。应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享受快乐,让语文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人文魅力倾倒学生,智慧魅力熏陶学生,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语文课堂幸福的钥匙在哪里呢?
一、在师生共享的氛围之中
李镇西老师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把课堂师生关系化作“食物”归纳为三种境界:“填鸭式”、“诱导式”和“共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这就是“共享式”。在共享的工程中,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許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这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师生共享,是思想的平等。这样的平等是课堂幸福的前提。
二、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欲望之中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才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幸福。
如在教学《秋天》这课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心里特点,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和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个优美的生动鲜明的情境,这不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潜移默化融进乡村秋景图中,而且还为学生乐学这篇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知识,体验美丽,心灵得到熏陶,获得极大满足感,在课堂中幸福的学习。
三、在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之中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不断开发学生的心智,牢固奠定他们的人文精神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去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
如在《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和梅花对话,体会词的意境的:“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梅花俏立枝头,如果这时她有表情,她此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如果她会说话,她会说什么呢?看着这美丽高贵的花,你想对她说什么呢?……”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平等的心灵沟通,能激活课堂、激活主体的对话不是言语上机械零碎的你来我往,更不是教师捆住学生手脚的操纵式问答,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教师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享受人文的关怀和学习的幸福。
四、在自由展示的舞台之中
美国作家梭罗·H·D曾说过:“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帮助他们长期拥有幸福感并提高幸福感,而能体会幸福的人,自然会更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文情节表演等)通过唱一唱、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比一比、做一做,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学生愉快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爬山虎脚》时,在学生充分观察了爬山虎脚的图片以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脚的样子,再画一画脚的样子,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脚爬墙的动作,将读书同说、画、演相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这时候,讲台就成了舞台,课本就成了剧本,学生就成了演员。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了得到了提高。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享受幸福。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经历,让我们手握幸福的钥匙,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课堂,构建幸福课堂,陪伴孩子们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让幸福从语文课堂开始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