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上普遍沿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了消极接受者。这种教法使得有些政治教学内容年年搞,也搞不好;学生天天学,也学不会。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过程。
“问题探究法”是一种发展性,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除具有一般教学方法的功能外,还具有特殊的功能。运用一系列逻辑方式和创造性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掌握知识,形成并积累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形成学习动机及社会需求、道德需求、认识需求等。马丘什金指出:“问题探究法之所以各国获得如此推广,是因为它试图解决一项重大的社会任务——形成创造性的个性。”
问题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或得出结论,并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生自主性是现代教学的主导思想。问题探究法就是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理解和应用的艺术研究方法。通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对问题探究法教学在高中政治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问题探究法的原则
“问题探究法”以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为主,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系统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不仅能强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教育功能,而且能使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益大大增加。创设问题所遵循的原则,是保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全体参与原则、发展性原则、尝试创新探究原则,进行问题创设,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问题探究法的内容
“问题探究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创立新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習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当代中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模式。实行师生互动,相互质疑,采取聚合式提问、扩展式提问、辨析式提问和探索性研究问题等多种方式,师生共同讨论,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思维因问题而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掌握规律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目的。
三、问题探究法的实践
1.巧设问题情境,于“无疑”处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知识的欲望。在高中政治课上我努力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和兴趣,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课堂。如,政治课中有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社会。这看起来很好懂,没问题,但若追问学生既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则说明了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但为什么还不能说我国已经不存在阶段斗争呢?这样一问,就激发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
2.鼓励学生质疑,于比较中探究。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并逐一讲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质疑中会有比较,在比较中就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我想有的学生会质疑:“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像西方国家一样议会制”?所以在课中,我就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实行议会制,而我国却不实行?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我国的人民代表制度,课中我并且详细介绍了西方议会制的情况,然后再从比较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西方的议会仅代表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当前中国的具体条件下最能体现民主、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是能够体现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的政治制度。这样,既讲清楚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
3.预留充足空间,于深化中探究。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过:“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从而留给学生独立的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进行活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 政治理论知识往往是,逐层深入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学生自主逐层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把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较宽余的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探究、实践深化的机会。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探究方式,设计预留时间。如,讲到宪法这一章节时,我提出“宪法与其他普通法律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深化掌握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预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理解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