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健,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她提出“且以内容论好课”的语文教学观,形成了“流畅大气”的课堂教学风格。她的语文课洒脱自然,人文底蕴深厚;课堂教学行云流水,温婉大气。近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完成专著《我拿什么教语文》(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著《读进去写出来》(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疑难问题与解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参与编写人教版五年级作文教材(江西人民出版社)、《苏教版名师同步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学会关心研究》(三联书店)等。
思考一:热闹背后的“五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意义。新课程实施后,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多了,合作学习的多了,使用多媒体的多了,向课外、向生活中拓展的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的也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相比课改前,课堂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这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虚化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新课程从三个维度提出了教学目标,然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三维目标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其一,三维目标制订不到位。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没有从三个维度出发全面考虑,三维变成了两维或一维。在拟订教学目标时,许多教师忽略了过程方法这个维度。就算考虑了三个维度,也没能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机整合。
其二,教学目标制订时不够具体,过于泛化。类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可以用于任何年级、任何课型、任何内容的教学。像这样缺乏针对性,过于泛化的目标只能是虚架子,对教学无法起到导向作用。
其三,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不到位。有的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照抄照搬教参甚至别人的教案,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差异,不去考虑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二、内容泛化
内容泛化首先表現为教学内容包罗万象,缺乏重点,没有深度。教师贪多求全,文本理解面面俱到,不会取舍,想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却没有从目标出发有效整合。教学重点淹没在繁多的内容中,在有效的时间内,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匆匆走个过场,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并不知道哪些内容需要掌握。
内容泛化还表现为一味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无度,把语文课堂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如有的老师在教《燕子》时,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的本领;接着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介绍有关候鸟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节课倒是高度综合,高度拓展了,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课堂上没有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感悟、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没有时间去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把语文课应完成的任务丢掉了。
三、训练淡化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提倡重体会,不敢讲训练,课堂上过于关注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忽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殊不知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内容情感的体验是相互促进的,课堂上品词品句少了,没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文本情感内容体会也不会深刻。
四、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但在课堂运用中却流于形式。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是一样,现在的课堂越来越热闹了,一节课,一会儿读,一会儿演,一会儿表演课本剧,一会儿讨论,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公开课几乎成了课件的展示课。然而,很多教学方法只限于形式上的堆砌,对理解文本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毫无帮助。
五、教师引领缺失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多了。可往往是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就不做任何指导。于是课堂上有的小组成员趁机开小差,聊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有的小组成员往往为推选代表你推我让,浪费了大量时间;待到讨论完毕,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时,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这样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效的合作,很难起到互帮互学的效果,也很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思考二:高分背后的“四性”
有的老师或许会认为,自己的课堂是有效的,因为有效性就是学生考试成绩好。当下的语文考试形势一片大好,学生的语文成绩逐年上升,班级平均分从20世纪80年代的80多分,到如今的95分左右,难道这样的教学还不有效吗?这些认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只停留在表面。而对教学有效性认识的偏差和肤浅往往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导致我们的教学难以保持一个从容的姿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又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指师生双方遵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依然是看其是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这里效果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单元、每个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实现得怎样,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能力得到多大提高;效益关注的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是学生语文素质是否全面提高;效率指在有了正确、明确、适度目标的前提下,语文课堂单位时间所完成的工作量、所达成的目标度。笔者认为,效率还应考虑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依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衡量标准,笔者认为,突出语文性、体现主体性、显现实效性、有效生成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特征。只有做到了这几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谈得上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一、突出语文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姓语,它必然要打上语文学科的烙印,因此,突出语文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特征。什么是语文性?也就是指语文的本质属性,即语文的学科性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现语文性,就是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特别要体现工具性,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二、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程度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新课程实施几年后的今天,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没有处理好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系,只关注知识的记忆,关注考试的考点,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略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显现实效性
实效性在这里主要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即在正确、明确、适度目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单位时间所完成的工作量、所达成的目标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饱满,容量相对较大,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实实在在有所收获。当然不是说教学量越大越好,还要看在单位时间内老师的投入和学生的收获。既要使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实效。
四、有效生成性
促进动态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动态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的概念。新课程关注动态生成,注重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当今的课堂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课堂,小学语文閱读教学课堂更是这样。小学语文课文内涵丰富,而学生对课文的体验领悟往往又是多元的。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接触体验新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也不会一样。这其中可能不乏闪光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生成。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相机调整教学的程序、教学的环节,甚至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思考三:教什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有无,取决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什么”落脚点在学生,“怎么教”落脚点在教师。“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王尚文)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这里说的“语文”即“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如同菜还没有买好,倒一个劲地想是蒸还是煮了。没有教学内容或者内容不适宜,教学方法再巧妙,教学效果也会很差。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内容是决定“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第一境界:有相对集中的“语文”内容
按理讲,一位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时最大的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普遍的感受。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语文意识。上好课的基本要素是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
“语文”,作为名词,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课文中的“语言”,应该理解为“用语言表达的思想观点”。教学语言的目标,主要落实在“理解”上。“文字”是表达“思想观点”的符号,“语言”和“文字”是内外合一、软硬一体的关系。
我理解的“语文意识”是:关注表达的语言意识和怎么表达的意识。这是我们备课时解读课文的理据,也是“教什么”的着眼点。
有了“语文意识”,备课思路就明确了。有时一篇课文乍一看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很多,但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学生就能学得透彻。要做到教学内容集中,应从下面三方面去考虑:(1)是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2)是具有明显特征的字词句段;(3)是具有统领性的字词句段。《检阅》(人教版第6册)写一群儿童团员在国庆检阅时让一个残疾儿童参加了检阅,而且排在队伍第一排,表现了他们尊重、爱护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文章有两个层次:检阅前,检阅时。写了一群儿童团员也写了一个残疾儿童,似乎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但第3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最富有特点,连续用5个问句构成一段。这样的自然段,三年级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这里既是语言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抓住这段话,就能整体把握文本。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聚焦在这段话上。
(1)反复读,并想一个词语描述他们的心情。(2)学生交流,比较哪个词语最恰当。(犹豫)(3)再读,将5个问句分两层读,交流为什么这么读。(4)扩展读,示范:劝他不去,不行,他也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其他4个问句,学生自问自答。(5)将原文与有答句的文字对照读,想一想,为什么不把这些答句写上。(连续问,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反映人物的心情更犹豫。)
(1)(2)教学内容着力点在言语表达的内涵上,反复读是手段,“用词语描述人物的心情”是这一教学内容要达成的目标,语文课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学生的感觉、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3)(4)(5)关注的是言语表达的方式,分层读,读出言语表达的层次;扩展读,读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对照读,读出文字这样表达的妙处。
要有正确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训练内容重在培养“语文”能力
根据“语文”的概念,语文能力的含义是:运用语言文字明白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的形式有“口头”和“书面”。
由此,语文课的教学常态就表现为“听说读写”;依据“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理论,就必须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听说读写”,其中“听读”和“说写”是摄入和输出的关系,但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说写”上。客观上“说写”能力的提高比“听读”能力的提高要难得多。因此,“说写”内容就成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头。
我以为,在“说写”的需求下才能促进“听读”的深入。“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的阅读再丰富,但因为没有明确目标,只是浏览,到运用的时候才发现积累得不充分。但当我们有了写作目标,有运用的任务驱动时,我们的阅读就会更有实效。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11册的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儿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篇课文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4个:把古文读成现代文;编写剧本;表演剧本;写观后感。说写的内容是后3个,而说写的基础是第1个内容,即“把古文读成现代文”。后3个教学内容,深化推进了第1个教学内容,既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又,合理地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通过“听读”,学生有了“说写”的基础;“说写”,促进了学生的“听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说写”能力最难落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始终将“说写”的内容放在重要位置,并在教学中步步落实,此为有效的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与认知特点和成长需要一致
1.教学生“能学”的和“该学”的内容,是教书育人当前和未来的综合需要。
2.语文知识和能力是很系统的科学体系。训练的内容和难度要避免脱节和冲突,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内容其实是在不断地简单重复。有些教师一碰到游记,就是三部曲:作者的游踪,所见、所闻、所感,优美的语句。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再比如说,阅读教学“读出感情来”,一年级是这样,二年级也是这样,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这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恐怕不能仅仅这副模样吧。“比喻句”从小学二年级教到高中还没有学会,这是最典型的“误人子弟”事例。
3.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实践性强,要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实践活动,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持续学习语文的动力,进而提高语文能力。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这里的课堂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请看《春联》一课教学。
1.聊春节,话春联。了解学生对春联的认识和希望自己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
2.学词语,识春联。通过学习“家家户户欢乐祥和、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细心揣摩、开卷有益”等词语带出第1自然段的学习,了解春联“内容丰富”的特点。
3.找春联,贴春联。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里出现的5副春联,画下来,读一读;老师将5副春联写在纸上分给小组,尝试贴春联(贴在小黑板上),在贴春联的过程中,探究如何区分上下联。
4.品春联。学生从形式和内容方面品析春联。
5.诵春联。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春联的意蕴,并能熟读成诵。
6.写春联。這个环节,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写”自己课外收集的春联,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春联从右向左写的顺序,以及通过学生展示的春联,相机指导“春联”和对联的关系;其二是“创作春联”,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尝试看创作一副春联,注意形式上的特点和内容上的寓意。
聊春联,识春联,贴春联,品春联,诵春联,写春联,这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设计成学生可以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活动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并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一致,才能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语文”,而不是只有考试才用的语文,甚至连考试都没有用的“非语文”,这是有效的第三境界。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本文仅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和提高有效性的关键因素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于篇幅关系,很多方面还没涉及,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