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遗憾中的美丽

2013-04-29 13:09傅冬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潜心师生交流

傅冬云

前不久,我上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课上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朗读品味,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恰当。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这篇文章写法上也有违背常理的地方。那个学生有模有样地说:“一般说来,30年后,那位老人已经100多岁了,早已不在了。”同学们都好奇地看着他,更有好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

又一个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第6自然段中,老人所说的话是有些矛盾的,他先说‘不累,不累,后来却说‘扫一程,歇一程。”另一个同学似乎跟他有同感,激动地说:“我也觉得这个老人说话有点虚伪,因为那么高、那么陡的山,书上说年轻人都望而却步,爬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却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再扫下山,居然还说不累不累,怎么可能呢?”

我想,作为教师,在是与非的判断上,应该进行价值引导。于是我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进程。从容地对学生说:“30年后是否合理?老人累还是不累?你们能根据书中内容找出蛛丝马迹来吗?”

就这样,让学生读、思、议、说,感悟的空间大,学生通过阅读,在积极地、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变得鲜明、丰满起来。

这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首先,应回归文本,让“多元解读”趋于合理。“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展现着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的多彩。”新课标大力提倡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中的理解、感悟、体验、想象都会不同,作为老师,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他们独特的阅读感悟,允許他们感悟差异性的存在,也允许孩子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对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

其次,应互动对话,使“多元解读”趋于统一,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教师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

第一层次,师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表层之意,进行的是浅层次阅读感悟;第二层次,师生走进文本,品评词句,自读自悟,进行个性化阅读感悟。学生能否潜心会文,是决定阅读对话质量高低之本。学生若是在心浮气躁的心境中与文本对话,所得到的仅仅是文本之“皮毛”。浅尝辄止的对话后,随之出现的是极其肤浅的感悟交流,各种离奇古怪、断章取义式的解读都会出现。有时候看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热闹闹,而实质上却是低水平的重复、低层次的交流。潜心会文是阅读对话之本,教学中缺少这一环节或是淡化这一环节,就会使阅读对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阅读对话之中,必须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放在重要的地位,要给足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

营造民主的课堂环境,使师生处在敞亮自由的心灵空间中,信息采集自由,交流双向,在探索和求知的漫漫征程中,教师与学生结伴而行,共享沿途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投入学习、思考。真正的教学交流是平等的对话,对话使教学主体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理解,使精神获得沟通。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潜心师生交流
潜心为国铸长剑 强国路上追梦人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潜心』三十载 为国铸重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