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贞
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开展、有效解决难题、克服消极心理的思想保障。初中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能够对有效教学活动的提升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根据初中生思想情感发展基本规律,就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从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初中数学学习情感策略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前进的基石。学习情感的培养,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能的根本条件和思想保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内在能动情感的培养。同时,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指出:“尊重学生个体特性,重视学生情感培养,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新知、探究问题活动。”因此,在素质教育成为“第一要义”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好学生学习情感培养“关”,将学生情感培养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根本基础”,让学生带着情感,主动、愉快的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情感培养的探究道路上,涌现了“母爱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经典案例。本人现借鉴先进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当前初中生数学情感培养进行简要论述。
一、重视激励性教学语言的运用
常言道:“一句话能把人笑起来,一句话能把人怒起来”。可见,语言是人们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和情感培养的重要介质和“媒体”。语言在人类社会的交流活动中扮演和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中尤为显得重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情感的树立,不仅需要自身内在的良好情态的树立,还需要外在有效因素的刺激。由此可见,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需要教学语言这一要素的有效运用。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情感培养时,要将教学语言的运用,作为学生学习情感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条件,将丰富、生动、趣味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语言进行有效地展示,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探究问题的内在积极潜能。同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态度,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多采用肯定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享受到劳动“成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学习实践活动的“快乐”,从而带着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
二、注重趣味性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育学指出,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方法学科内在特性,设置贴近教材、学生等要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对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起到促进和提升的双重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情境教学法已成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提高学生学习情感,提升教学活动效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发挥情境教学法在激励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方面的积极特性,设置出具有浓厚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乐趣,带着情感、带着愉悦,开展学习探知、解答问题活动。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认识到学生学习该知识内容时具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该节课教学时,教师将提升学习学习情感,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营造了“某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他们在同一时刻测得一身高为1.5米的同学的影长为1.35米,因为大树靠近一幢建筑物,影子不会在地面上如图所示,他们测得地面部分的影长BC为3.6米,墙上影长CD为1.8米,则树高为多少米?”趣味性教学情境,将该节知识点与趣味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的浓厚“乐趣”,达到“学习情感”和探究意识的双提升,实现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趣味性教学情境有比较高的认同感,这也决定了趣味性情境教学法成为激发和培树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较为困难,如何将教学情境的“趣”展现出来,与学生的情感发展向协调,更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认真地研究和探索。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本人深刻认识到,实践也是培养和坚定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学习新知、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等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指导和学生的亲身实践锻炼活动,逐步掌握了进行新知探索和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在教师的鼓励性教学评价中,学习活动情感得到显著提升,学习探知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从而达到“探究技能”和“学习情感”的双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探究性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运用,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引导和指导学生结合教学经验和解题策略,进行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解题过程和表现进行肯定性的评价,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增强主动探究解答问题的积极情感。
问题:如图,在Rt△ABC中,∠C=90°,BC=6 cm,CA=8 cm,动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2 cm的速度沿CA、AB运动到点B,则从C点出发多少秒时,可使S△BCP=1/4S△ABC?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由学生完成问题探究和解答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到上述问题是关于“相似形”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解答时,关键点要抓住“CP与DP”之间的联系,并在合作互助讨论中得到了“添加辅助线的”解题方法,学生解题过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