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谷焕
摘 要 农村中学,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这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都极为不利的。造成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要解决部分学生厌学问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我们只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予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个同学都可以成功的。
关键词 厌学 原因 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求学的大好时机。可是近年来现实却不容乐现,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学生厌学,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这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研究和采取对策。
1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多年来对周边中学调查发现:农村中学有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根本不想读书的占10%。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呢?归纳起来主要有:
1.1 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好高骛远的思想造就就业的稳定性在下降;学生身旁的某些“参照系”在起误导作用,在收入上“抓手术刀的不如抓杀猪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如理发师”的现实客观存在;中学生由于学历、阅历的原因导致行为上的短视性(近视)。从而片面得出“读了很多书的人不一定能挣大钱,赚了很多钱的人不一定读了很多书”的结论,加剧了中学生读书心理动力的萎缩,从而导致厌学心理,这是造成中学生厌学的最主要非理性原因之一。
(2)网络游戏、QQ等也如一个魔窟,使不少青少年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拨。曾对九年级一个班作调查显示:全班50个同学,就有34人带手机回学校,大多数学生上网是玩游戏,聊天和交友。其中男生玩游戏居多,其余的是听音乐,看电影等等,个别涉及黄色内容。不少学生甚至堂上偷偷玩手机,目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借以弥补空虚的心灵。七年级有一谈姓女学生竟自发组织“精英”QQ群,自为群主,群中有200多个好友。据了解,不少学生整天24小时都挂着Q。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为了上网甚至旷课逃学,诸如此类的现象日益增多。心为网络狂,心中只有刺激的网络游戏,一重、二重……,一级、二级……;只有QQ交友对话。用虚拟的世界弥补所谓的情感世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严重的甚至荒废学业、辍学。
1.2 家庭因素
近几年来对周边家庭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因家长溺爱、要求过于苛刻而产生厌学的只是极个别例子。而带有较普遍性的可归纳为:
(1)父母的不良行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赌钱(在家里或村边巷头巷尾赌),花时间在吃、喝、玩、乐上,并不时流露出轻视知识的态度。如一梁姓的男生,为单亲家庭,性格较为内向,讀七年级时还是较守纪律、肯听课的。其父亲就在距家约10公里处的县城打工。平时下班就赌钱不回家,就连中秋节也不归家看看,该生只能同祖母一齐住,祖母管教不了,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多次数天夜不归家,每每都要亲戚朋友四处寻找。
(2)父母无暇顾及子女。农村孩子的父母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引导方法,再加上子女经济负担相对较严重,双双外出务工,为两餐终日忙,回到家里已很累。平时根本无暇问及,即使问起,也往往是只问结果,而不问过程,更没有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以及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等等。缺乏一定自制力的中学生们在缺乏心理支持和家庭温暖的境遇下,其心理都极容易偏狭和孤僻,对学习的兴趣就更不知从何产生了。
1.3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主要有:
(1)教学体制陈旧,片面的教学评价激起学生厌恨。传统教育最大弊端就是评判标准的单一性,分数是学生的一切,成绩单成为学生最珍贵的好东西。升学率成为教师教学成绩唯一而统一的评标尺。这样,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摧毁着他们的自信心。
(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作业负担过重。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让学生一天到晚泡在作业堆中,做一些机械重复、意义不大的题目,不仅会扼杀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更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3)一些教师不能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钟爱有加,对学业不好的学生即使不另眼看待,在有意无意中也会通过眼神、表情、行动等流露其不满。这样得不到偏爱的学生心理会不平衡,严重者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导致师生关系冷漠,甚至极度失望,“厌师”情绪出现了,厌学心理也自然而生。
1.4 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有:(1)基础太差,导致新旧知识相脱节,因而学习吃力,被动,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大多经历了:成绩不良—对学习没有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学习—讨厌学习,即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2)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3)爱享受,无远大抱负,认为读书太苦、太累,进了学校就像进了监狱,没有自由,没有自我,因而厌学。(4)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 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中学生厌学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1)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并沉积固化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2)会引发学生厌烦情绪,造成心理疲劳;(3)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4)厌学群体在班级校中有很强的“传染性”导致厌学群体不断扩大,会引发学生更进一步的过激行为,放纵自己,乃至自暴自弃,甚至会对社会带来灾难性危害。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采取对策坚决予以纠正和克服。
3 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如何使学困生重获自信由“厌学”变成“乐学”呢?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热爱学生,春风化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师要注意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好学生的表率,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余时间多和学生聊聊天,力求走进学生心里。并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谈话多沟通,告诉学生,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智能型人才,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能掌握足够的科技文化知识,就不能在社会立足,甚至不能生存。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模式,邀请往届经勤奋学习取得成功的师兄师姐到课堂“传经送宝”,还带学生参观应用科学文化知识创业的厂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平时,我们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放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每学期中段召开家长座谈会,建言家长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诱导,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当这些优点被人认可并赞扬时,他便会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他才能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同时对厌学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甚至要求极少数厌学生抄一遍也好,适量地抄,渐进式方式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巩固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接受,而期望通过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展示才华。如对待爱上网的学生,因势利导,加强网德教育,发挥其长处,经常有意让他们查找资料、古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等写在班中的黑板报上,让他们把玩游戏时间投入到查资料中。在主题故事会、演讲、读报、化学魔术晚会、测量土壤酸碱性、自制净水器等课外活动中把学习和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增设“每月进步奖”、“学期进步奖”、“最佳拍档奖”、“关心集体奖”等奖项。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以巩固学生学习动机。
(5)注意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学生的素质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必须做好疏导工作,从而化解因得不到满足而留下不良的心理情绪。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及自身的因素,但解决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只要我们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斐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
[3] 廖建東等.中学教育力量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4]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莫伟琼.从课外活动入手转化后进生.肇庆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