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科技日语翻译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微

2013-04-29 01:32李红王静
科教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李红 王静

摘 要 科技日语翻译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是农业高校日语专业必须直面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转向背景下农业科技日语译介活动,探讨对农业科技日语教学法进行评价,并对农科日语翻译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农业高校 科技日语翻译 文化复合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文化转向背景下农业科技日语译介活动叙说

上世纪90年代,文化研究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代表作品有巴斯纳特和勒夫维尔主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1990)、其中包含了《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等相关文化权力的论文,以及尼兰贾娜的《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语境》(1992)、铁木志科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1999)等专著,提出翻译活动不可能不受权力、时间或各种文化行为的影响,将翻译研究目标引向文化领域。接着,对翻译学文化转向风潮进行定性和定位,出现了“社会翻译学”一说。代表作品有兹拉泰瓦的《作为社会行为的翻译》,考拉·沃夫更提出翻译研究从“文化转向”走向“社会转向”的主张(2006),杰罗德·帕克斯等人则广泛采用社会学方法或借鉴社会学理论来探索翻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①

受欧美翻译思想风潮的影响,日本语言学界也将目光转向了文化研究领域。氏家洋子在其著作《言語文化学の視点――「言わない」社会と言葉の力》(1996)指出语言与说话者、听话者,以及以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社会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南雅彦在其著作《言語と文化》(2009)中提出了文化的导入问题,指出统合文化研究在语言研究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翻譯学界,大桥良介在《文化翻译的可能性》(1993)中提出“异领域间”、“异次元间”概念,河源清志主张界定翻译射程,探讨翻译领域和境界划分问题,认为将翻译看作社会事项,进行文化现象分析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翻译学的文化转向问题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孙艺文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形态的概念(2003),许钧提出对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加以系统研究(2003),王洪涛在《翻译学的学科建构和文化转向》(2007)中提出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及最终归宿问题。这股思潮在英语学界不断推进,不过在日语学界却略显滞后。②目前此类研究并不多见,而结合农业科技翻译方面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仅有林全庄、林松、付伟伶的《科技日语翻译中的两个突出问题》(《中国科技翻译》1991)等十余篇论文,且研究内容基本定格在语言现象、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上。

对于农业科技日语译介的翻译活动,国内日语学界主要表现在理论探究、策略分析、作用及意义探讨等方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甲午战争侵华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来自西方的近代农业科技专著大多由日文译成中文,出现了一批近代化农业科技出版物,其中代表性译著有《农政学》、《农业本论》、《农业经济篇》、《农艺化学实验法》、《农务化学问答》、《植物杂交种法》、《农作物病理学》等,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经济、农业教育、作物栽培、土壤学、肥料学、育种学、病理学、园艺学、水产学、农业气象学、林业等多种领域,书中所述内容都是我国过去从未接触过的。这一时期农业科技书籍的刊行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传统农业图书仍被重视、发行,但已呈颓废之势;二是西方近代农业科技书籍被大量引进、翻译,并呈兴盛之势。近代农业科技的引入、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世界农业科技的水准,虽然译文有的粗糙、有的简约、有的不符合我国国情。这些早期启蒙书籍开启了我国知识分子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扩大了视野,提供了观察和解决农业问题的新途径。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目的在于翻译、介绍日本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帮助科技工作者掌握了解日本的农业科技动态,从日语科技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获得进步。于是《日本的农业和食品》(1978)、《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农业》(1981)、《日本水产统计》(1980)、《农业生产与消费能源》(1980)、《近年日本农业的重要变化》(1980)、《世界经济中的日本》(1986)等译著被大量出版发行。三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社会构成上都有相似、相同之处,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相似性以及日本在高科技领域一直保持优先的发展态势,国人对日本科学技术的关注度一直在提高,表现在农业方面,日本环保型农业科技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循环建设、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成为翻译学界的热点工作。代表译著有《农民教育生活论》(2000)、《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农业》(2002)、《农业保护理念与现实》(2010)等。

2 文化转向背景下农业科技日语教学法简评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程度及规模的扩展与加深,科技日语翻译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在农业院校开设的日语专业翻译课程,也注意将农业科技翻译列为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模式一般表现为:(1)语体介绍法。翻译文章根据写作目的、内容及读者对象不同,而采用各种不同的语体。科技文章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是阐述、探讨、解决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问题的。其语体特点在于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阐明应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的科学技术知识。(2)特殊词汇、语法构成讲授法。科技文章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即表现在词汇、语法结构及修辞等语义、语用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3)基本科技素养培养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能在把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好翻译工作。不过,工作的重心仍围绕着传统的培养模式展开,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具体包括:(1)语言能力,掌握所学语言的规则,如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2)语篇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规则构建语篇的能力。(3)语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外语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针对适当的人得体地交际。(4)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能运用外语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

然而,近两年来,由于日语专业发展迅猛,招生学校及招生人数增加太快,再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原本就业比较乐观的日语专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授课培训压力和就业压力。

农科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日语学习多是零起点,授课方法多是围绕上述语音、语法、语义的应用能力展开,学生学习重点以纯语言的規则掌握为重点,即使学完四年本科以后,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科技知识的掌握仍是一知半解,不能就一些政治事件、生活方式、文化理念、文化交际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日语进行流畅的表达。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我国日语学界在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特别是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语音室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等等。但是,由于选择目的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实际教学中讲授内容基本定格在语言现象、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上,没有突出农业科技日语翻译的实践型模式环节,更别说在这方面培养文化复合型拔尖人才的创新性工作了。

目前农科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只是增加一些实用性课程如“农科日语翻译”、“科技日语写作”等,没有较大的变化,有关学生日语文化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日语专业教学方面立足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目标、以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科技翻译能力为目的、探索文化复合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还相对比较滞后,并缺乏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尝试。

3 农科高校科技日语翻译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对于农科大学来说,利用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尝试以科技日语翻译为典型事例结合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探讨文化复合应用人才的实际培养操作问题,可以说在日语教育上是初次尝试,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困难。农科高校如何打破传统的单一化教育视野,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将精通日语又掌握科技史知识、具备日本文化素养的教师组合起来,即按照“现代科技经济社会成长”的需要,组成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设立科技日语翻译教学实训基地,促进国内同行交流和国际化合作,形成有特色的日语学科建设平台,任务尤为艰巨。

首先,要确定科技日语翻译下的文化导入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日语教学的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为探索新型复合式拔尖翻译人才的培养路径打下基础。

其次,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要求,打破传统日语学界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依托农科学校本身的优势,跨学科培养交叉型跨文化交际类人才。

第三,结合农业高校的发展目标和日语学科实际,立足于外国语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校及国内高校的实际教学展开,参照借鉴日本翻译学界的成功经验和具体措施,将授课模式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凸显语言研究型与应用型互为依托、彼此促进的特色优势,从而加快推进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四,分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的内在要素和外部条件,探讨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构建及效用。针对教学实践更加具体、系统地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考察学科设置及授课选择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2011Y035)

注释

① 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② 王洪涛.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