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本教研新思路

2013-04-29 23:21蔡国蓉
新课程·小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园本教研活动

蔡国蓉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和任务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研究型的教师”成了幼儿教师即将面临的现实要求。这不但对教师本人提出了个体努力的方向,也对幼儿园提出了新一轮的工作重点。园本教研活动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之一,应当切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为有效地解决新的教师角色要求和现有教师整体素质不够的矛盾提供新的途径。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园本教研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教师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以及教研活动实效性低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我认为在园本教研工作中积极拓展思路,是改变现状,充分发挥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素质方面独特作用的关键所在:

一、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实施教师个性化成长策略的尝试

“促进幼儿个体富有个性的成长”是新纲要的重要观点,这一要求也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要求。首先,在孩子身上处处折射着教师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孩子也是一个正在持续发展成长中的个体;再则,在教育改革的冲击下,幼儿教育更加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体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创造首先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我认为,要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首先是了解个性,其次是促进个性的积极发展。通过教研活动的一“推”一“引”,才能促进教师富有个性化地成长。说起教研活动,大家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园长或教育专家口若悬河地介绍着某种新教育理论,底下许多教师在奋笔疾书地记录;当园长或教育专家提出某一个教学方面的中心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时,结果常常出现冷场的情况;观摩教学后,在大家评课活动的时候,有的不知从何说起,有的又怕说得不对…这些场面对我们来说,太常见了。除了教研活动的主题脱离大家的需要外,形式的单一可能是导致教师缺乏参与热情,教研活动缺乏实效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一本正经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战战兢兢,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其实,如果我们不再把它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工作,只是把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的手段,也就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在园本教研中,我们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

1.我们尝试开展了“点击式”观摩研讨活动。也就是说,我们根据园本课程的特色,设计出便于教师填写的“点击菜单”,在开学初发给每位教师,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填写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开课的时间与地点,发布在公示栏里,其他教师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在“菜单”里“点击”。在准备的时间里,每位教师自己研究、设计活动,精心制作教具,到了预先订好的开课时间,教师们便自觉进行观摩研讨活动,活动后相互评议,取长补短。开课教师由于是出于自愿,在课题的设计、组织上展现出了积极、主动和创新;而看课教师则是出于兴趣所在,看课时认真,评课时积极。这样的教研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意愿、兴趣与需要,园本教研营造出了平等、欣赏、分享、合作的氛围,消除了教师的紧张和依赖心理,使教师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做教研的主人,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2.我们还尝试了将原先严肃、紧张的园本教研考核转变为活泼、轻松的“特色奖项”颁奖活动。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积极的期望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积极的期待,表现在充分肯定和欣赏每一个教师的特点,为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提供自由空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在这里,我认为蒙台梭利“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仅适合教育幼儿,发展幼儿,在促进教师的成长上也同样适合,那就是在园本教研中,应当做到在发挥教师特长的同时,让教师也能“跳一跳,够一够”缩短自己与别人的距离。于是我们将园本教研考核以不同的视角展现,比如,在考核墙饰、自然角、区域活动等完成情况中,我们设立了不同的奖项,如童趣奖、金点子奖、关注时事奖、管理能手奖、废物利用奖等,在评选过程中,不仅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让教师欣赏到别人的长处,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以此来激励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建立自信,看到不足,从而产生自觉学习、自主提升的愿望和内驱力,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是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教育理念、教育策略、组织实施等相应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艺术学等。因此,幼儿园要通过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研活动中不但要使得教师在实践性知识上的日益丰富,同时,也要积极引入或者引导教师吸收各科知识,努力培养“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人才。为轻松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园本教研中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由各年级组长轮流担当“沙龙”主席,向教师推荐自己平时读到的好文章、好书,可以是教育类的,也可以是非教育类的,在园本教研中结合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向大家讲述其主要的或者是精辟的观点,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沙龙”结束前,有困惑的教师可向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下次主持“沙龙”的年级组长则将为她查找资料,寻求理论的支持,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其提供帮助,从而促使教师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培养了教师提炼观点、清楚表达的能力。

从教师的能力结构角度而言,幼儿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逐渐呈现多元结构化,包含了教育幼儿的能力、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教育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教研活动也要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要求,从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去体现和促成教师能力结构的专业化。在园本教研中,我们为教师创设机会,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色教研组长开展小型专项讲座;也可以由教师自愿组合选题,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为大家开设“小小课堂”,自愿或者轮流担任负责人,负责活动内容的选定,活动形式的安排,活动场地的布局以及在活动中的引导发言和总结性陈词等。通过此类教研活动,教师的合作、组织、表述、反思等能力都能得到较大提高。

三、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开展生成式的教研活动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成活动观”已经深入人心,同样,“生成活动观”也适用于园本教研活动。我们采取“随机研究”的方式进行行动式研究,关注教师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需要和困惑,使得园本教研富有实效性。比如,在新学期开始,送走大班毕业生的教师下来带托班(我园实行托、小、中、大四年一循环带班制),对于新生托儿入园的过渡关、日常生活常规的建立以及各活动环节的时间、内容、相互衔接等有些淡忘,并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于是,园本教研便此为中心,让刚带过托班的教师开设小型专题讲座,结合新时期要求介绍托班带班要领、保教重点、家长工作等等,帮助新一轮托班教师快速走上正轨;又如,在面对幼小衔接工作上,大班组的教师可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我们及时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主题性的讨论,商量对策。这样不但帮助教师及时解决了实际问题,全园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氛围,还可以促使教师在集体的反思中成长,并为我园在家长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真可谓是一“研”多得。

在开展这种生成式的教研活动中,我认为应需要注意几点:

1.教研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关键

园长要不断地深入教育现场和教师中间,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实践、与教师对话、分析教师课后反思、教育笔记等文本资料等过程来发现教师的这些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2.积极反思自身教育实践工作是生成式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生成式的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积极促成教师间的讨论、分享等集体性的反思,帮助教师在实现个体经验的“横向流动”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自身的教育经验与相关的教育理论的联系,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行动理论,实现在专业化角度上的“纵向流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3.生成式的活动与预成式的活动相结合

提倡生成式的活动,并不意味完全抹杀预成式活动的作用,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才能满足教师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需要。

4.由生成式的活动转变为预成式的活动

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反思,当某些生成式的活动成为共性与长期需要时,则会在下一期的园本教研中转变为预成式活动,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常规工作的提升。

只有开拓新思路,让园本教研跟上时代的步伐、幼儿教师保持教研的活力,才能推动幼儿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不断地、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如意幼儿园)

编辑 董慧慧

猜你喜欢
园本教研活动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