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锡民
念小学一年级的汪木子患上了一种“怪病”,姑且称为“强迫单选症”吧。症状是在各种颜色中只喜欢红,对其它颜色都不感冒:食物五味中只喜欢甜,其它口味都靠边站。
在家里还好,爷爷、奶奶还有就住在对门的姥姥、姥爷都宠着他,由着他性子来,即使天天买甜味的小食品、顿顿吃糖醋排骨也都依他。老爸是建筑设计师,老妈是医生,都忙,顾不上管他。可问题是他把“单选症”带到了学校,所有课程里,他单单喜欢语文课,上其它课时都无精打采。班主任自然不会由他性子,不客气地打电话约见家长。姥姥、奶奶碰头商量了一会儿,一同去见了班主任。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做姥姥和奶奶的没辙了,在晚饭桌上跟木子的老爸老妈摊了牌:你们也该腾出时间管管孩子了,姥爷更是皱着眉头说恐怕得给宝贝找心理医生看看了。汪妈妈想了想说,明天我找医院的专家咨询一下再说吧,并跟奶奶要了木子班主任的电话号码。
第二天,汪妈妈进家门就从挎包里掏出了一袋胶囊,红颜色的。说:这是专家开的特效药哦,专治木子这类毛病的,国家最新科研成果呢。奶奶不放心:啥新科研成果,有人用过吗?可别拿我宝贝孙子做实验,让我看一下药品说明书。汪妈妈摇头:专家说这药是专利,成分、配方不外传,药名也保密:还有,服药期间木子一切活动要听我的,大家要配合我这个医生,当姥姥、奶奶的不能借口心疼孩子横加干涉,龙多不治水嘛。
服药前汪妈妈关上门单独跟儿子谈了一次话:妈给你买的这可是特效药,每天吃一粒,保证你吃嘛嘛香,对啥课程都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准保集中,并给儿子许诺:倘若他能做到课堂上精力充沛,老师不再找家长,老妈老爸保证每晚抽时间陪他不少于一小时。汪木子一看红红的胶囊就喜欢上了,高兴地跟妈妈勾了手指头。
专家推荐的新科研成果胶囊还真神奇,很快就见了效果。这么说吧,自打服用那天开始汪木子不再挑食了,什么黑的白的黄的都吃,连平日最不爱吃的绿叶蔬菜都大口往嘴里填: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班主任电话里还表扬了汪木子。
两个月过去了,汪木子的病症已经无影无踪了,红胶囊自然也不用再吃了。这天,姥姥在饭桌上对做医生的女儿说,让你那专家做做好事,把药名、药方透露一下呗,如今有木子这样毛病的孩子多着呢:我们一起扭秧歌的老姐妹都想淘弄那宝贝药呢。
汪妈妈笑嘻嘻地提起笔“刷刷”地写了几行字,姥姥接过去一看:这都什么呀,药名是“广谱兴趣胶囊”,功效主治是挑食、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化学成分是鼓励、关心、良好习惯,禁忌症是无原则的溺爱……只有最后一句似乎有点科技含量,是“必要的心理暗示”
姥姥还是很疑惑:那红色胶囊?汪妈妈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奶粉、葡萄糖粉、维生素粉末,啥都行,反正吃不坏……至于包装胶囊,那还不好弄吗?
汪木子在旁插了一句:装精盐也行哩,我早就抠开尝过了……想拿我们零零后当傻瓜,呵呵,没门!
责编/冉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