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冯内古特小说研究

2013-04-29 18:23孔和金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和谐

孔和金

摘 要: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通过对冯内古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小说主要人物的分析,揭露出作品中展现的后现代生态危机:恶劣的自然生态;异化的社会生态;丧失人性的精神生态,表现出冯内古特对极端科学主义的谴责以及他倡导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

关键词:冯内古特 生态批评 和谐

一、引言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是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之一,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1969年发表的《五号屠场》正式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冯内古特凭借对科技文明的深刻认识和美国当代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通过作品给读者展现出了一幅幅后工业文明时代荒诞、混乱的悲惨图景。“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对生存意义的探求,对人类未来的忧思使他成为最富于社会批判意识的当代美国作家之一。”(孙颖亮,2007:1)美国批评家托德·戴维斯(Todd Davis)“认为冯内古特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把冯内古特的小说创作定义为‘后现代主义……热爱人类并为人类服务是我们最崇高的理想。”(陈世丹,高华,133)冯内古特的作品在科技外衣和黑色幽默的隐藏下,呈现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同时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意识和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学者鲁枢元曾全面地把生态批评的要旨分为三个层次: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人与人的关系)和精神生态(人与自身的关系)(鲁枢生,2006:146-147)本文也从这三个方面对生态危机进行分析:无视自然的发展规律利用各种高端生化武器,打破自然的平衡;工业化导致人与人的异化,社会生态深入冷漠、寂寞的泥沼;极端科技主义抹杀人性,导致病态扭曲的精神生态。

二、生态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倡导人类是自然的征服者、主宰者,战胜自然成了人类彰显个体高尚身份的标志。美国社会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欲望的膨胀以及人性的物化使得人们无视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断破坏生态平衡,向自然举起了“杀戮的屠刀”。自然生态恶化并不是自然本身的现象,而是人类病态心理结出的恶果。利用先进科学武器,肆意发动毫无意义的军事战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是难以修复的。《猫的摇篮》中的霍尼克尔博士研发的原子弹把广岛夷为平地,摧毁了广岛人们的幸福生活;为军方发明了一种叫做冰-9的水同分异构体,能够在常温下让水分瞬间凝固。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完全把最基本的科技道德责任抛至脑后,先进的科技产品最终导致世界末日的到来。他的三个孩子在霍尼克博士死后分割了“九号冰”,被利益冲昏头脑,各自用它换取自己的地位和所谓的幸福,最后导致人类的终极毁灭。“漠视自然本身的承受力,无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以主宰者身份肆意改造。自然成了人们“进军”,“攻克”,“占领”,“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处于严峻的敌对关系之中。”(张云帆,2010::11)缺乏理性的约束,挑战自然的最终结局将是埋葬人类自己。

“面对当代自然环境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于类似的生存竞争导致心态异化,这就是社会生态失衡。”(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2007:9)在科技的压迫下,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和关心,整个社会犹如空洞、无情的网笼罩着每个人。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霍尼克博士,虽然在科学上造诣颇深,但却是个冷漠、无情的人。在原子弹爆炸的当天,他正在家里平生第一次逗小儿子牛顿玩一个叫做“猫的摇篮”的翻花绳游戏。这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作为一位父亲他不仅以前从来没有跟儿子一起玩过,而且在平常生活中和儿子更是零交流,连话都没有跟儿子说过一句。以至于儿子认为父亲是自己见过的“最丑陋的玩意儿”(《猫的摇篮》13)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出发去接受诺贝尔奖的那天早晨,用完餐后尽然给妻子留了小费,令人忍俊不禁。对于陪自己一起共度人生的伴侣,霍尼克尔博士却把她等同于附带利益、缺乏情感的商品。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相濡以沫夫妻关系的颠覆,极大地讽刺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陌生。冷酷无情正是受到极端科学主义压迫的病态心理状态。冯内古特在《冠军早餐》中描写到: “每个家庭都被锁在一个小盒子里。 邻居不是亲戚。人们没有其他的亲属,得不到他人的照顾……我们现在是孤独的。 我们现在不再有足够的朋友”(冠军早餐)《自动钢琴》里的保罗一直只将妻子安妮塔视作一件可以供他随意摆弄的机器。他们婚姻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基础,而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对于保罗而言,这段婚姻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后代的愿望,他才会一直忍受妻子的爱慕虚荣;而对于安妮塔,与保罗的结合只不过是为了进入上流精英社会,谋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并最终抛弃失去使用价值的保罗。这段以利益为纽带的婚姻关系正是对异化社会生态的鲜明写照。

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类精神层面的异化—精神生态失衡。在运用科技控制自然的过程中,技术统治导致的人的异化,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态的失衡与崩溃。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威胁整个人类的幸福和生存。20世纪西方社会充斥着庸俗、单一的大众消费文化,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被边缘化,迅猛发展的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科技即真理的教条被神化,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越发强烈,精神世界变得极度空虚。“异化对于人性的最根本性破坏就在它能扭曲人与物之间的区别,从而将人物化成失去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非人存在”,最终导致人与物间的区别彻底丧失,甚至令人完全沦为其所创造的物的从属。”(兰岚,2011:9)当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证明美国能用一颗炸弹消灭一个城市时,一个科学家对霍尼克博士说:“现在科学也懂得犯罪了”。他却茫然无所知地反问:“什么是犯罪呀?”霍尼克博士的话让人瞠目结舌。当理性和道德放在与科技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促使我们思考在异化世界里人类生存的意义在哪里?人类还是否能继续生存在地球上?“我们正在利用各种原子弹、化石燃料制造的热力学毒药来谋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我们真的是一群可怕的动物!”(《没有国家的人》112)冯内古特用黑色幽默来嘲讽人类丧失人性后的癫狂,使“非人化”的精神状态突显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于被伤害的地球家园,人类没有任何怜悯之情、悔过之心,相反却仍在炫耀自己的威力、为能够征服自然而互相恭贺。

三、和谐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不仅是对现实召唤的承诺,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要还人性以自然,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理应“成为一种富于建设性的批评,因为它的终极关怀是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鲁枢元,2000:306)冯内古特亲身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事件: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40 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50 年代的朝鲜战争、60、70 年代的越南战争、20 世纪后半叶的冷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等等。他目睹了工业化对自然的蹂躏,自然美逐渐消失和随之而来的生态灾难;他将“后现代社会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称为‘美国孤独症”(赵艳花,2013:72)。冯内古特对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表示深深的担忧,在这个科技至上的时代,怎样帮助人们走出后现代生态藩篱一直是冯内古特苦苦寻求的。他主张“可以在学生成为将军和参议员之前吸引他们,灌输给他们人道主义思想,激励他们去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时震》75)他认为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绵延不断地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转变对自然的态度,纠正现今畸形的生活生产方式,鼓励人们尊重自然和每一个个体,建立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冯内古特希望在未来的理想社会里以人性化的东西来替代生硬的法律命令,提倡“仁慈地对待他人”,希望借此规范人们的言行,从而摆脱现实社会的混沌状态。”(王越南,2008:35)在《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的结尾,当罗斯瓦特先生听说罗斯瓦特县有许多母亲都宣称自己孩子的父亲是他时,他马上让律师起草文件,宣布对所有的孩子都给予合法的承认,并且让孩子们都可以继承他自己的财产。不管孩子们是否真的与他具有血缘关系或任何亲戚纽带,罗斯瓦特先生都给与他们同样的爱,向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疼爱他们,把社会建设成一个大家庭。这正是冯内古特一直倡导的:学会去爱周围任何一个需要爱的人,一种伟大的博爱精神和大家庭生活。冯内古特在作品中真正推崇和乌托邦色彩最浓的理想社会是“乡亲社会”,是个处处闪耀人性光芒和温暖的乐园。“或许是父辈对他德国情结有意识的淡化给冯内古特带来了严重的身份问题,因此他只好把自己看成世界公民,即使在功成名就后仍然十分渴望回到以前那种热热闹闹的大家庭里,因此他的最终理想就是建立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式的社会。”(张永书,2011:26)深层生态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彼此都是平等的。因此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周围的世界,关心和爱护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对于人类受利益欲望的驱使而盲目地开发利用自然,违背自然规律或残杀自然界中其它生物的行为,全人类都应予以坚决的制止和强烈的谴责。冯内古特号召人们要有道德,要善良,不要制造杀人武器,不去杀人,不参加或不发动战争;为了唤醒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他告诫我们不要去污染环境,不要破坏人类资源。如果人类不彻底抛弃被神化的科技观,不重新审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世界末日终会到来。

四、结语

人道主义者冯内古特亲身经历了战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目睹了科技对人类精神的伤害,他对人类盲目追求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做法持否定态度,他用犀利的笔墨揭示了人类遭遇的生态危机,希望给人们敲响警钟,为人类的发展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他呼吁人类理性地发展、运用科技,推崇理想大家庭的观念,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处,互相关爱,解救人类物化、寂寞的心灵,最终营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世丹,高华,论冯内古特构建的适于后现代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J].当代外国文学,2010

[2][美]库尔特·冯内古特,刘洪涛等译,《没有国家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3][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虞建华译,《时震》[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鲁枢生,《生态批评的空间》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兰岚,《自动钢琴》中的人性异化主题及其哲学解析[].2011

[7]张云帆,冯尼格特小说《猫的摇篮》的生态主义解读[J] 文学教育,2010 02

[8]赵艳花,社会生态视域中的冯内古特小说[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

[9]王越男,黑色幽默与生存关怀——冯内古特小说探索[J]. 2008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和谐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