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威廉·福克纳在他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使用了两种独特的艺术手法:颠倒的时间顺序和变化的叙事观点。通过这两种艺术手法,福克纳在这部作品里完整地呈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格调。
关键词:艺术手法 时间顺序 叙事角度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是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于1930年首次刊登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后来收录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集中。小说描述了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去世时,杰斐逊的全体镇民都去给她送丧,因为她代表了传统和义务。爱米丽年轻的时候,她父亲赶跑了所有青年男子。父亲死后,镇上人经常看见她在周末与荷默·伯隆一起出游。伯隆走后,爱米丽就再也没有出门,只见一个老黑仆进进出出。直到四十年后人们终于进入了那个房间,只见一个男人躺在床上,尸体已然腐烂,尸体旁边的枕头上有人压过的褶痕和一缕长发。《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在很多作品中展现的令人难以想象的黑暗元素的最佳范例:一座衰败的庄园,一个杀人犯,一个神秘消失的仆人,一具腐朽的尸体,当然,最令人震惊的是恋尸癖——对尸体的依恋。
如果只是看故事简介,读者可能对这个短篇小说的第一反应是恐怖或厌恶,但福克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使用的两种艺术手法——颠倒的时间顺序和变化的叙事观点——能够让人全神贯注、欲罢不能地把整篇看完,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减轻了小说中的恐怖气氛和对艾米丽行为的反感,反而为这个故事的精彩内容和精巧设计而惊叹。
一、颠倒的时间顺序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重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时间顺序的缺失。可能这样的解析反而会减少这部作品的神秘魅力,但是,却能让读者了解福克纳的创作天才——他与众不同地讲故事的方式。与福克纳同时代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经常都是使用非常严谨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事的,而福克纳则违反这种线性的时间叙事。
故事开始于艾米丽的葬礼,结束于人们发现伯隆的尸体。在其中,只有几个时间点是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的,但通过这几个时间点是能够判断一些事情的发生时间的。例如,镇长在1894年豁免了艾米丽家的所有税款。当艾米丽面对新镇长来征税时,老镇长已经去世了至少10年。艾米丽是在74岁时去世的。使用这些事实,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符合时间顺序的框架(这部短篇小说共分为五个部分,下列括号中内容表示的是这一情节出现在文中的部分):
1.艾米丽的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第二部分)
2.艾米丽的父亲去世,但她三天的时间都拒绝承认他的死亡(第二部分)
3.两年之后,荷默·伯隆来到镇里,与艾米丽开始交往(第三部分)
4.爱米丽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和全套男人服装(第四部分)
5.艾米丽的是两位堂姐妹来到镇里,伯隆离开(第四部分)
6.伯隆又回到了镇上(第四部分)
7.艾米丽买毒药(第三部分)
8.艾米丽房子的周围出现了可怕的臭味(第二部分)
9.新镇长去向艾米丽征税,被她冷酷拒绝(第一部分)
10.艾米丽去世(第一部分)
11.人们发现伯隆腐烂的尸体(第五部分)
通过这样的框架,读者能清清楚楚地了解故事的时间先后顺序。但是,如果这样来叙事,故事就失去了神秘的魅力。而福克纳用看似杂乱的片段,像拼图一样,每拼上一片,就完整了一分,直到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幅恐怖得令人震惊的图画完成了,艾米丽像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二、变化的叙事观点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成功不仅因为它精妙复杂的时间顺序,也因为它独特的叙事观点。很多的评论者认为故事的叙述者“我们(we)”代表的是全镇人,但叙述者既不是全镇人当然更不是福克纳,我们无法断定叙述者到底是谁,是年轻还是年老,男性还是女性。叙述者的性格可以通过“我们”对艾米丽的语言叙述来判断。
小说的开篇第一句话“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看到这句话,读者可能会思考,叙述者是否是在说全镇人都是以尊敬的态度来看待艾米莉的?人们是否是对她满怀感情的怀念?她都做了些什么值得人们把她称作“纪念碑”?为什么叙述者要对读者讲述艾米丽的故事?
总体来看,叙述者对艾米丽持有一种崇拜的观点,从来没有谴责她的行为。有时是不加掩饰的,有时是有些勉强的,叙述者崇拜艾米丽的作为贵族的态度和举止。例如,当她赶走了来向她征税的新镇长时,叙述者说“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语气中充满了对艾米莉的叹服。同时,叙述者又对艾米莉的不幸遭遇感到暗自高兴,因为艾米莉对他们来说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似乎变得跟他们平等了。当艾米莉的父亲去世时,叙述者说“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到头来,他们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单身独处,贫苦无告,她变得懂人情了”。但事实证明,艾米莉没有丝毫的改变。
叙述者对艾米丽也持有同情的观点。在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她拒绝埋葬他,“当时我们还没有说她发疯。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们也知道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象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显然,叙述者对艾米丽的遭遇是怀着怜悯的。
但是,当艾米丽开始与社会地位低下的“北方佬”荷默·伯隆交往后, 叙述者与全镇人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都高兴地看到爱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但逐渐叙述者认为她忘记了自己南方贵族的地位,“后来有些妇女开始说,这是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开始蔑视她,认为艾米丽可以对荷默表达礼貌和善意,但与之成为情人则是万万不可的。但是,叙述者在这一点上与全镇人的观点又是不同的,对艾米丽又充满了崇拜,描述道:“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叙述者似乎有时与全镇人的观点一致,有时又与之不同。在故事的开始,叙述者似乎很年轻,他很容易被其他人影响,对艾米丽高傲的贵族气质折服;但在第四部分,叙述者似乎与艾米丽同样的年龄相同,目睹了她生活中所有重要事件的发生;在故事的结尾,叙述者似乎已经变得与艾米丽一样年老,通过讲述艾米丽的怪异故事,满含同情地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福克纳通过使用“我们”这个叙述者,创造了读者与他的故事之间的亲近感。而叙述者不断变化的叙事观点,也加深了故事的复杂性,使这个故事更加吸引人。
结语:
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里,福克纳描述了美国南方贵族阶级日趋没落的衰亡历史,充满了荒诞、怪异的气氛,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恐怖、疑惑的迷宫,随着作者对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说主人公行动和内心世界的揭示,渐渐地得到一点思维的线索,到最后情节急转直下,让读者恍然大悟。小说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组成部分,正体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思想和格调。虽然这只是一部短篇小说,但理解它对读者进一步地研究福克纳的其他作品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著,陶洁译. 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肖明翰. 福克纳主要写作手法的探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3]王一娇.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特色[J].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7(01).
[4] 李霞. 无声的抗争——分析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J].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8).
[5]刘卓,彭昌柳. 艾米莉: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作者简介:李莹(1978-),女,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