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飞
摘 要: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教学质量应通过多种方式,笔者在本文中强调语文教学中“读”的作用,并从多角度分析了“读”的意义。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方法
语文,是技工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技工院校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然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学生积淀太少,缺乏对知识点的系统理解和学习。因此,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老师的共同目标。
听、说、读、写,是衡量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四种基本功能。目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上课时花大量精力在课文分析上,有的牵强附会,有的生搬硬套,有的任意拔高,有的随意删改。宝贵的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却在问题中分析来分析去。技校学习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要让他们多读、多记一些名篇,一些好词、好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读”呢?其作用及意义又如何呢?这是技工院校语文老师应多加关注的问题。
一、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自有其目的,要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發,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以提高觉悟,丰富知识。”古人也说:“知书达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通过读书增长的知识,懂得文明,提高素质,最终获得成功。因此,语文应着重教给学生汲取知识的方法,取其精华,拓展自己的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技工院校语文教材来看,天文、历史、地理、文化、自然、社会、立志、修身等无所不有,如此广阔的知识面,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方可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实,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读就是摄取信息。一篇文章储存的信息非常丰富,有的甚至是无限的。无论老师如何去分析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人的形象、社会意义、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都只是部分地揭示信息。若让学生将它熟读或背诵下来,那就等于在事实上摄取了它的大部分信息。即使是一时难以理解的信息,也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经验的丰富,像骆驼一样,把储存在驼峰中的食物返嚼消化,逐渐理解。
二、多读熟诵,有助写作
多读多背熟诵的目的,是为了写作。记忆为语言运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运用又使得记忆加以巩固和再现。古人认为,熟读文章,能帮助作文。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唐彪也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我之文、人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古人如此重视读乃至背,是符合人类语言的规律的。
再说,我国文坛上大批的文章大家,哪一个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把各种经书烂熟于心呢?郭沫若八九岁就熟读《唐诗三百首》;鲁迅若没有三味书屋的苦读,恐怕很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巴金则把《古文观止》222篇背得烂熟,他自己写道:“读多了,记多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这两百篇古文,可以说是真正的启蒙先生。”
三、品味语言,畅晓文意
诵读是品味语言最基本的方法。诵读,可以让学生比较、推敲和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语言的连贯性,从而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可以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丰富的词汇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言”“心醉其情”。
好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叶圣陶先生说:“熟习其语言,了然深味其义”;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无不说明了读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
四、陶冶情操,塑造品格
读书能够培养人的理智和塑造完美的心灵,激起人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怡情,是以长才”。诚然,不少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塑造品格的伟大力量,它能给学生动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以嘲讽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并对其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出极端的愤慨之情。看到电影中有枪毙中国人的场面,看到日本青年拍掌欢呼“万岁”时,作者极度愤怒,他在文章中写道:“这种欢呼,是每看到一片都有的……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倾注了作者的爱国激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把全文贯穿起来。在教学中,老师若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品味,必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极大的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让他们从书籍中受到教育。”这正说明了读能激起读者与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既然“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及意义,那么,我们切不可漠然置之。然而,我们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读”且实施“读”呢?
五、读书的方法
1.保证读的时间,选好读的内容
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要保证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想多读。在语文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对每篇文章都要进行通读、细读和精读:通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脉络;细读,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抓住关键语段,寓分析于细读之中;精读,品评好词佳句,欣赏课文精华。由此,“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读的目标要明确,循序渐进,读出重点,读出质量。重点的字词、语词和文段,难以理解的地方,有特点写作技巧等,无不成为读的目标和内容。
2.重视朗读指导,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的阅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而老师的指导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其指导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朗读技巧等方面着手。
老师的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和规范,对某些字词的发音,要学生自觉查阅字典,克服误读;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进行朗读,如小说教学,首先要理解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则侧重于音色、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鼓励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读好每一篇文章,让他们试着去读懂课文。如此反复实践,逐步领悟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在预习中闯出一条阅读的路子,使他们从“学会”向“会学”转轨。
3.形式多样地读,激发读的兴趣
要使“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效果,除了明确“读”的作用和意义之外,还要克服板滞的读,无目的的读,应做到读有所求,读有所得,使“读”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牵动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应注重方式方法。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接续读等,但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及其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读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不会显得生硬呆板、枯燥无味。读法的灵活运用,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容易把握课文的要点。
4.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增强学生读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方法、技能和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争取学校的支持,鼓励学生多到图书馆看书、借书,组织读书小组,定期组织课外阅读等读书形式。同时,利用活动课开展故事会或朗读比赛,摘抄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断,让学生谈读书心得或写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质有机地综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读的能力得以深化和升华。
总而言之,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如果不强调读,不突出读,不读出效果,就是死水一潭。毕竟,语言本身蕴含着生动的语调、明快的節奏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读,最容易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品味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体悟其中的奥妙,领会作者为文的旨趣。因此,语文学科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读的指导和训练。授之以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欣赏课文,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践源.有效“问题”与无效“问题”[J].福建教育,2004(11).
[3]赵海涛.论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4]贡文清.职业教育战略研究报告[J].教育与职业,2001(5).
[5]叶肇芳.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5).
[6]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