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在于心态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海滩上相遇了。富人问穷人:“你在这儿干什么?”穷人高兴地答道:“晒太阳!”“你这么穷还晒太阳,怪不得富不起来。天气这么好,你应该出去干活!等挣够了钱,再回来好好享受海边的阳光吧!”富人一边挖苦一边劝说道。“可是先生,我现在晒着温暖的阳光,已经感到很幸福了,为什么非要等到有钱以后再享受呢?”穷人反问道。富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禁不住问:“难道你没钱也会过得快乐吗?”“那当然,而且我想多快乐就有多快乐。不像你,肚子里装着一大堆心事,总是患得患失的,什么时候能感受到快乐呢?”穷人答道。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可以说,人的思想和心态,决定着人们对快乐和幸福的感受。整天钻到钱眼里的所谓富人,对金钱的强烈贪欲以及对失去金钱的担忧和恐惧,往往压制了对快乐的追求和感受,其烦恼只会越来越多。在当今物欲横流、心为物役的大环境下,我们唯有学会对物质的追求善加取舍、知足适度,多分些时间和精力用于内在心灵的充实、净化和升华上,让心做物欲的主人,才能感受到更多、更真实的幸福和快乐。
母鸡的伟大之处
欧洲某研究动物的机构中,有位教授专门负责研究鸡类,他很用心地观察鸡类的生活形态。一天教授看见一只母鸡生了蛋,于是决定做个实验。他把母鸡的蛋换成了刚生下的山雉的蛋,当母鸡看到蛋不一样后,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很快地去孵这些蛋,既温柔又谨慎。一段时间后,小山雉破壳而出,随后母鸡带它们到树林里找虫吃。教授看了很惊讶,因为母鸡居然了解小山雉的习性。后来教授又拿了一些鸭蛋让母鸡孵化,母鸡同样耐心地把鸭蛋孵化成小鸭,然后带着小鸭到水边游泳。这两件事让教授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似很蠢的母鸡其实是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它在孵蛋和喂食时,就能了解到新生命的习性,并带领它们学习不同的生存技巧。这种能“区别对待”的母爱真的很伟大。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母鸡的做法其实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大原则。这一原则看似简单,但要在现行千篇一律的教育制度下实行起来可谓难上加难。我们的孩子,不管是普通的“家鸡”,还是有个性的“山雉”或“鸭子”,施教的“母鸡”们往往都“一视同仁”,教他们乖乖遵循统一的标准化动作,不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那么,真正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又怎能脱颖而出呢?
只写一个字的应聘考试
某大型公司的部门经理即将离职,董事长决定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接替这个位置,但应征的人都未能通过董事长的考试。这天,一位三十多岁的留美博士前来应征,董事长通知他明天凌晨3点到家里应聘。这位博士如约前去按响了门铃,但始终未见有人开门,直到早上8点,董事长才让他进了门。考试的题目是董事长口述的,只让他在纸上写了一个“白”字,博士写完后疑惑地问:“就这样吗?”董事长静静地看着他,回答:“对,考完了。”
第二天,董事长在董事会上宣布,这名年轻人通过了考试!看着众人惊讶的表情,董事长解释说:“一个人可以如此年轻就取得了博士学位,那么他的学识肯定不是问题。所以我考了他别的方面。首先,我考了他的牺牲精神,我要他牺牲睡眠,在凌晨3点钟来我家应聘,他做到了;接着是忍耐能力,我要他空等5个小时,他也做到了;最后,我考他的谦虚,要一个堂堂博士写5岁小孩都会的字,他也肯写。这样德才兼备的人,还有什么好挑剔的呢?所以我决定任用他!”
对一个人才真正的考试,应该是对其德行和才能的全面考量。尤其是德行最为重要,如忍耐、毅力、谦虚、礼让、宽容、牺牲精神等,这些都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不可忽视。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写:“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公司里有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她的孩子一直流鼻涕,女士用纸巾给孩子擦完鼻涕后,随手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这时在一旁打扫的老人走了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随后,女士连续两次把纸巾扔在地上,老人依旧把它们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长大后就会像那个人一样,当个清洁工。”这时老人走了过来,对她说:“这里是公司,只有正式员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女士很自豪地说:“我就是这个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后,拿出手机拨通了电话,随后走出来一位年轻的干部,老人对其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年轻干部毕恭毕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原来,那位清洁老人竟是公司的总裁!随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儿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
巴尔扎克曾说过:“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孟子也说过:“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必须自尊自重,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否则正相反。现实中的势利者正是一种不自重的人,对他们来说,“尊重”一词只适用于上级或有地位的人,而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则瞧不起。势利之人尊上鄙下的做法,实际上是以名利为本,等于把自己的人性物化了,为此付出代价必然是迟早的事了。
将桎梏淹没于生命中
某寺院有一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上面挂着一块写有“生命树”的牌子,成了一道风景。原来该寺院在上世纪60年代曾被接管过,所有的房舍都被改成了囚室,专门关押所谓“被打倒的人”。被关押的人很少有活着出去的,但有一个人是个例外,他就是该市的老市长。曾在这里被关押十二年的老市长后来常说,是寺院里的那棵银杏树救了他。他刚进来的时候,那棵树只有茶杯那么粗,正对着囚室的窗口。有一天,看守者在这棵树与旁边的女贞树之间用铁箍架起了一根单杠,起初铁箍是紧紧勒在银杏树上的,第二年树长粗了就勒出一道沟,三年后一半的铁箍勒进了树里。被关押近四年且经常挨打受批斗的老市长,已被折磨得万念俱灰,当他看到这圈铁箍时,心想这棵银杏树不久就该枯萎了,不禁惺惺相惜。然而,就在第五年的春天,那棵银杏树的生命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将铁箍嵌入到树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给老市长以极大的启示,他后来回忆,面对这样的情景,他也能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囚禁中的生活了。
在现实的人生中,人们有时会遭遇外界强加给你的桎梏,这些桎梏或是诽谤中伤,或是误会冤枉,或是压制打击……它们就像银杏树上的铁箍一样紧紧地将人的生命勒住,难以挣脱。面对这些逆境,我们应当学习银杏树的精神,让难以摆脱的桎梏淹没于自己的生命中吧,将其转化为生命的要素,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生命力!
一瓶黄河水的人生譬喻
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黄河边上走,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子河水,水特别浑,后来他就把水瓶放在路边,一个小时后他惊奇地发现,水瓶中的3/4已经变得非常清澈,只有下面1/4是沉淀下来的泥沙。由此他联想到人生,做出这样一个譬喻:假如把这瓶水的清澈部分比喻为幸福和快乐,把浑浊部分比喻为痛苦,那么当你摇晃后,你的生命将会充斥着痛苦和烦恼,但是当你把心静下来,尽管泥沙总量没有减少,但沉淀在心中的泥沙再也不会被搅起,因此你生命中的3/4就一定是幸福和快乐。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福与痛苦、快乐与烦恼,作为客观存在的矛盾双方,是一种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辩证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幸福和快乐,但我们可以通过“将心静下来”的理性思考,将痛苦和烦恼“沉淀”到心底,不让痛苦和烦恼扰乱心灵的宁静。那样的话,我们在生活中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