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钢
【摘 要】所谓切入点,就是进入一堂课的突破口,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点。如果找准了切入点,就能够紧扣主题,抓住学生心理,从而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心理;兴趣;切入点
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得精彩,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所谓切入点,就是进入一堂课的突破口,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点。如果找准了切入点,就能够紧扣主题,抓住学生心理,从而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那么,怎样才能找准切入点呢?笔者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仔细研读教材,找出起引领作用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子,由此延伸出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如果按照文言文的套路读→译→背僵硬地走下去,学生只能机械地收获些文言知识,而对于作者的为人鲜为人知。为此,在读此篇目时,我紧紧抓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何谓“闲人”。——闲:清闲;闲情逸致。闲人:很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2)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他是一个闲人。
①“月色入户”,他本已“解衣欲睡”,却能够“欣然起行”,可见其有闲趣,也有闲工夫。
②看到美景,便向与人同享,去寻张怀民,亦见其闲情逸致。
【在此刻介绍张怀民,并巧妙引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即写本文的背景:作者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乃一闲职】
③看来作者确实是有空闲时间去欣赏美景,但一个贬谪之人不可能以一种单纯的心境去赏月,那还包含着什么感情呢?
——被贬谪的悲凉,他的心境也是凄苦的,即使看到美景此种心情可以暂时缓解,但深藏心底的悲哀却不时会流露出来,淡淡的自嘲中含有深深的悲凉!这里就暗含了人生的深沉感慨。
出示苏轼屡次遭贬的经历及当时创作诗歌:
a:元丰二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由于在《湖州谢上表》中有几句牢骚话,被一些小人抓住把柄,断章取义,几遭断头之灾。后苏轼谪居黄州。作《记承天寺夜游》
b: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c:再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d: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苏轼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以一颗豁达之心对待生活,其心胸的宽广令人叹服。这样文章的难点就在找准切入点之后巧妙解决了,而苏轼的经历更是教给了孩子们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的,此种收获要比生硬地教给他如何处世要来的更直接,更深入。
二、找到文章能够揭示文章中心事件的关键段落,巧妙进入文章,解决重点
有时揭示中心事件的句子并不在文章开头,而在中后部,有的文章如循规蹈矩从前讲到后,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中,我是这样切入的:
直接阅读文章中的最后一段,抓住“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提出问题:
(1)很久以前是指什么时候。
(2)在那座悬崖上发生了什么事?
(3)学到了什么经验?
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切入了文章的主体事件,方式灵活,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采用悬疑猜读法
读读停停,让学生进入角色,设想如是自己遭遇此事应如何处理,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及时发现孩子想法上的偏颇,及时疏导,使之回归正路。
例如在教授《伟大的悲剧》一课时,读到“斯科特一行人看到挪威国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如果你是他们,现在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你將如何做?
第一个问题,学生们的答案基本和文章人物一致,而在第二个问题上,却产生了严重地分歧,有的小孩甚至说把挪威国旗拔掉,插上自己国家的国旗。
这时,再引导学生看斯科特一行人的做法:他们要为第一名把信带回,要给胜利者以证明。
至此,斯科特等人讲究诚信的绅士风度给同学们以深深地震撼,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人物形象中的难点,而且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处事方法,一举两得。
当然,抓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愿与各位同仁不断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