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评判体系讨论的几个外围话题

2013-04-29 03:33陈诗静
文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讨论

陈诗静

内容摘要:开展当代书法评判体系讨论,必须首先澄清外围的若干问题。本文就要不要搞当代书法评判体系、能不能搞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愿不愿搞当代书法评判体系这三个外围问题展开深入剖析,详细分析了不搞的弊端及要搞的理由、书法评判体系建构的难点和关键在哪、可能涉及到的“利益攸关方”的立场等因素,得出建构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是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务之急,是拯救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有效之举之结论。

关键词:当代书法 评判体系 外围 讨论

乍看当代书法评判体系讨论这个话题,我有些误解,以为中国书法史上曾有过书法评判体系,现在要讨论的已是“当代”的。自惭识陋之际到处查找资料,才知事实上古往今来一直没有书法评判体系。为何会没有?古人学浅?古人无需?其实都不是。唐人孙过庭这样一位写下书学经典之作《书谱》的书学大家,面对当时的书界之需,就曾做过两次书法评判品评的实验,不过限于种种因素,他这个书法评判体系并没搞出来。为何会没有搞出来?于是笔者自然而然地想到“要不要”、“能不能”和“愿不愿”三个外围话题,就这三个外围话题作了一番思考,答案当是肯定的。窃以为,澄清对当代书法评判体系讨论这三个外围话题的认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展开当下的讨论,不然可能愚钝如我之辈还真的有点模糊。这些外围话题澄清了,于指定的当代书法审美价值取向探讨和评判标准探讨也是不无裨益的。这或许不是多余的话罢。

要不要搞当代书法评判体系?要澄清这个问题,其实进行反向思考就不难得出结论——如果不搞,中国当代书法会如何?笔者以为至少会有如下三个不搞的弊端及要搞的理由:一是当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书坛品评弊端,需要通过建构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来厘清书论、形成共识。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国书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书法评判的标准乃至体系是什么,至今是个悬案;当代书坛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无所适从,说不清道不明。或曰“书贵瘦硬始通神”,但丰腴肥厚的佳作也不少;或曰“结构要准确、点划要精到”,但抄书、抄经者却难成书家;或曰“书法贵有艺术个性”,但往往走向以怪僻为美、书法却真的不咋的个性;或曰“书法贵在风格”,但又容易让人误解成只有功底深浅、没有优劣之分。书法评判标准乃至体系的缺位,使不同人等以对己利者为前提去选择标准,甚至以各自的审美观为准绳去自定标准,结果是只好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托词。唐人孙过庭在做过两次书法评判品评的实验后,曾无奈地把希望寄托于“贤者”,然而书法评判标准乃至体系缺位的“贤者”评判,又有何公正信度可言?书法史上惟尊者或曰“贤者”是听的结果是: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社会就推崇王羲之;宋高宗说唐代的孙过庭书法不错,《书谱》才有了地位;宋徽宗喜瘦金体,满朝上下争学细瘦如筋的瘦金体;康熙推崇董其昌,后世就开始模仿董其昌。此种流弊,至今未变!位高者为尊、为贤,位高者一开口,一种书坛风气就可能形成。胡评、乱评的现象、人云亦云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种流弊的根源,就是书法评判标准乃至体系的缺位。二是当下以官论名、书家难名的书坛成名弊端,需要通过建构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来理顺“书途”、推出大师。且不说从上到下各级书协虽是民间组织,却是官本位的体制,不闹个主席副主席当当难成大家;更有那地域性的级别差异,也成了书家难名的障碍,要想在书界出名,小地方、小县城这种太低的平台肯定是不行的,就此一条可谓误了多少真正的大师。于是聪明人便抄起了各种其他“曲线救国”的“便道”,或投靠名家门庭搏得名家推荐,或阿堵物打通关节自吹自擂,或拥有财富自有书协来求,或地方官员由官入书,或成名艺人由艺入书,倒也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此等乱象之所以出现,根源还在书法评判标准乃至体系的缺位。我们不能让真正的书法大师混杂于普通书家之中,默默地老死终身;我们不能总是无视官本位的弊端,任凭迄今为止的书法品评混乱肆意横行;我们不能在误了多少真正的大师之后,还要去误导那些醉心于书法的广大书法爱好者,看不清书法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因此,必须要建立起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准确的书法评判标准乃至体系。三是当下名分定价、有价无市的书坛市场弊端,需要通过建构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来制定规则、回归“艺价”。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当代中国书法市场很奇怪,它实行的是以书法作者身份为主要考量因素的定价机制,其核心的价值判断要素在于书法家的名分和地位,而不在于书法艺术品本身。这是中国特色中国特有的怪诞事情,而且怪诞到了没有人觉得它怪诞的程度。问题是各级书协的职务安置往往不是完全按照其书法艺术能力和水平来进行的。因此,依据这种身份来标定其书法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机制是值得商榷的。由于书坛市场是名分定价,出现有价无市的弊端也就不足为怪了。更大的问题是,就如同再伟大的诗人也不可能每一篇都是名篇一样,再伟大的书家其作品也绝对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无论何等书界名人,其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作品不可能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也不可能都是差不多同样质量同样水平的。中国书法艺术品市场这种以书法人身份作为主要定价考量因素(即所谓润格)的机制是荒谬可笑的,而出现这种怪象的根源,同样也在书法评判的标准乃至体系的缺位。当然,书法评判体系要搞的理由还有许多:如建构书法评判体系是书法欣赏的需要。除了具备一定艺术水准的书法家之外,普通百姓和书法爱好者如何才能敏锐地感知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如何认知、评价、读懂、感受创作者在宣纸上表达出的情绪和理念?有了权威的书法评判体系的引导,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建构书法评判体系是书界公正的需要。现在各级、各地、各领域、各系统举办的各种书坛展事赛事,促进了群体书法水平的普及提高,但作为个体书法水平的评判则多靠评委主观臆断,有时难以公平和公正;获奖的不一定是好作品,出局者也不一定就是差作品,有了公正、科学的书法评判体系,这些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能不能搞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提出这个问题应该不是杞人忧天,书法评判的难点在哪?书法评判的关键在哪?克服难点的途径又是哪些?笔者由此能想到一连串的问题,可谓哪一个都是难解之题。难点之一:“形”好评“义”难评。这个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是指学书练字的体系呢?还是指书艺优劣高下的评判体系?抑或是两者兼之?学书练字的好搞,现在已经有了书法十级考级标准,要评判书艺优劣高下,可能不那么简单。若是单纯就书法技法上对书法作品的评判容易,但是整体的精神、意蕴、境界呢?在哪个阶段、属于哪个层次?这些则很难量化。难点之二:“艺”好评“风”?难评。现在当代书法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各显其能,可能还有新的流派正在酝酿之中,这些流派可谓是各有千秋,这个当代书法评判体系如何来将其包容其中并避免偏颇?如何来寻求相对统一的书法评判、书法鉴赏的共同语言?难点之三:“标”好出“人”难定。作为整个体系关键的评判者,其哲学底蕴、文化修养、人生态度都不同程度地渗透在其审美情趣中,此外,地域因素、个人经历也都影响着个人的审美情调,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对评判的影响?但能搞的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前期探索的经验可循。2006年11月《美术观察》杂志曾开辟了“书法当代标准大讨论”的专题,历时三年探索,2008年还邀请了国内书法界、美术界、文化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商大计。结论有三:应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创建中国书法评判标准必须动员专家学者参与;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当然缺憾也是有的,讨论虽历时三年,仅仅只完成了形式,没有结果,即没有形成书法评判的体系,甚至连个“概要”都没有。但不管怎么说,其中还是有很多经验可循的。二是有初步实践的基础可鉴。中国书法等级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书法学习者的技能培训与测评系统,这个系统已经运行近二十年,这其中自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另外,2007年陕西学者王根权发表《论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一文,2009年12月其《中国书法品评》一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将书法作品的评分标准分为点化基本功、结字造型、布局谋篇、表情达意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三至五个层次,分别给予授权,再规定出每个层次的打分区间,并为书法家、书法大师的评定也制订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其论也许并不成熟,但其情可嘉,也是建构当代书法评判体系可以借鉴的。三是有现代相关专业学科的学术支撑。要建立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除了书法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哲学、数学、评估学、统计学、考试学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古时这些学科都还不成熟,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没有上述学科的成熟发展单凭个人的天资和聪明,中国当代书法评判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今天这些学科全都发展成熟了,创建当代中国书法评判体系的客观条件已经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讨论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巧用新型教学策略?创设高效复习课堂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作用与实施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有关开设跨文化课程优化教务管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