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捷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的方法大致可分为默读、朗读、精读、细读、和粗读等,各种阅读方法的具体运用,又是一门学问和技巧。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在听、说、读中培养初中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而学生怎样领会朗读方法的要领,也同样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在语文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把读视为教学的经典。然而,朗读教学不应该仅仅限于课堂本身,而应该进行课堂拓展,进行阅读教学延伸。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呢?
一、朗读的时间安排
(一)晨读
中国自古就有“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俗语,对于朗读的时间选择而言,早晨是一天之中的黄金时间。在早读课程安排上,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朗读,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齐读或是教师领读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也不感到枯燥乏味,让学生充分享受了朗读的过程,通过晨读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朗读。
(二)午读
对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而言,深化学习的过程不在于课堂本身,而在于课外的拓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午后闲读。对于学生而言,午后闲读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也是文化修养的过程,午后的闲读对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课前朗读
课前朗读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通过课前朗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记诵相应的课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朗读的方法
(一)比中读
初中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性格上极为复杂,初中生好胜心极强,对于学习而言,这种心理的产生并非是件坏事,如果教师有效地加以指导,就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进行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朗读的平台,使学生尽显风采,同时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如朗读擂台赛、诗文朗诵比赛等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又能够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当比赛决出胜负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鼓励和精神褒奖,从而不断地树立学生的信心,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唱中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古代诗词,不仅文字优美,而且韵律和谐,这些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朗诵,还可以反复吟唱,中国古代的一些诗词,就是通过歌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汉代的乐府诗就是唱中读的典型,宋代的词作更是与音乐密不可分,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词诵读教学而言,如果把音乐的形式融入教学,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古典诗词《水调歌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魅力,通过音乐来传递教学的主题,引出课文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显然对这样的导读方式很感兴趣,纷纷要求学唱这首歌,于是在无形之中学生就记住了这篇词作。后来,有好些学生要求听其他的古诗词改编成的流行音乐,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都是唱中读的经典篇目,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艺术的魅力,又品读了文学的经典,最关键的是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画中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但对于初中朗读教学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画中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或诗词的意境,启发学生依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亦或是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描绘相应的内容和情景。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是诗词配画,再选出漂亮的画作进行展出,久而久之,画画得漂亮了,画中的诗也轻而易举地背熟了。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朗读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经典之作,在璨若星河的中国经典文化中我们有着太多的骄傲,“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左思的三都洛阳纸贵,李白的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诗文艺术不仅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也是无可复制的记忆。因此,在初中语文中重视朗读教育十分重要,朗读既是对当下教育的创新,也要求对传统的回归。朗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朗读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教学拓展,要求学生要有效地利用时间进行朗读,保证朗读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杜宪青.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吉林教育,2011,(31).
\[2\]董占荣.着一“品”字境界全出——诗歌教学浅谈\[J\].中学语文,20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