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

2013-04-29 00:44杜晓霞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心理

杜晓霞

经济贫困,影响西部高校贫困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经济贫困,使得贫困生的自卑、焦虑、嫉妒、自我接纳水平低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经济贫困,对部分高校贫困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消极影响;西部高校对贫困生缺乏人文关怀。

西部高校贫困生学习生活经济贫困心理健康人文关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迅速上升趋势。伴随经济贫困而来的其他问题也日益显著。

一、高校贫困生的内涵

高校贫困生,是指高等学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西部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其经济收入水平属社会的底层,是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学生,他们大多都依靠借贷上学,大部分学生交不起学费。根据各高校每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人数统计结果显示,家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

二、经济困难对西部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来自于低收入阶层,属于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困难,一些贫困学生为筹集学杂费、生活费,四处打工挣钱,占用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学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不能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而影响学习效果;因为日常生活拮据,贫困生大多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活标准来节省开支,尤其是在吃饭问题上,不能保证身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了身体健康;经济困难制约了贫困生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方面一些必要的物质投入,加之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维持生计,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经济困难对西部高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西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心理行为不健康的外在表现主要有:

(1)较强烈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个人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现,是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差,对“缺钱”的困窘体验比其他同学更为强烈和现实,觉得自己寒酸因而滋生自卑感。这种心理在西部高校贫困生中有很大的普遍性。

(2)过重的焦虑感。焦虑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使大学生主动应对困难,是一种有益的保护性反应。但是过重的经济负担迫使贫困生为生存、学习而焦虑。另外,大部分西部贫困生由于家庭及经济原因在自身形象、风度、言谈方面的不足,使其就业压力更大。大部分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办理了高数额的贷款,或向亲朋好友借了钱,毕业后的还款压力巨大,加之自己面临就业、成家、购房等许多实际问题,导致许多贫困生在毕业前夕焦虑重重,迷茫无助。

(3)极强而又脆弱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的情感。贫困生大都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考上大学后,受到亲友乡邻赞许和钦佩,赢得了自尊。为了保持这种自尊,部分贫困生不愿跟别人谈及个人经济问题,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

(4)较重的妒忌心。一些贫困生因为经济不如其他同学,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的内心尤为敏感,容易产生嫉妒之情。正是这种嫉妒心理,加之自卑心态,使得部分贫困生的交往仅限于能够带来“安全感”的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成长环境和经历的人际圈中,但这种狭隘的人际关系阻碍他们接触、吸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他们融入大学的主流文化。

(5)自我接纳水平低。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完成自我客观化的关键条件之一,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健康离不开自我接纳。贫困大学生群体自我接纳总分(SAQ)及自我接纳(SA)、自我评价(SE)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自我接纳成为影响贫困生应对方式的内部心理因素。有研究发现,团体咨询能够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

四、经济困难对西部高校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贫穷和磨难的确能激发某些贫困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更具有责任感和理想信念,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能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对高尚价值观的迫求,从而有利于避免腐朽思想的侵蚀,有利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当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原因,贫困也给相当多数的贫困生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有:价值取向上注重现实;少数贫困生自暴自弃;贫困生们远大理想与客观现实、精神需要与物质享受的冲突,会进一步制约贫困生个人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进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

五、西部高校贫困生缺乏人文关怀

当人们在普遍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经费并嘘寒问暖之际,对于他们精神上的贫困却少有提及;贫困生培养成才过程中,对他们正常的自我需要、爱好、特长缺乏尊重,忽视了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心理需要,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学业上的差距以及能力上的欠缺。这种针对性的缺乏,以及缺少人本思想的教育模式和相对滞后的教育内容,都导致了高校的育人工作无法满足贫困生的需要,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者往往强调培养和塑造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个体形象,轻视甚至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要求形成独特人格品质的心理,相反却迎合了贫困生的弱点,致使他们中的不少人更加墨守成规,缺少个性,缺乏创新能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把对贫困生的个性特征的挖掘,当作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准备工作来做。从观察每个人的人性内涵入手,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入手,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96-103.

[2]马铭启.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3]李从松.大学贫困生贫困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48.

[4]何瑾,樊富珉.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困难我不怕
心理感受
选择困难症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