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童瑶
本文主要借助英语谚语,从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性格弱点以及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要求等三个角度,深入探索英语谚语中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剖析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关注性别歧视的发展变化,旨在引起人们对女性受歧视现象的重视,从而推动语言改革,以期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英语谚语性别歧视产生根源发展和变化
一、引言
英国作家佩恩曾指出:“民族之智慧在其谚语”。谚语是一个民族经验与智慧的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能折射出整个民族所特有的地理、历史、社会观念、生活哲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男尊女卑的思想古来有之,人类文化中包含着这种观念,自然就会体现在谚语中,也就形成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叶斯柏森(Jespersen)早在1923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就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英语谚语作为英语语言的精华,也就反映出英语语言男性化这一特点。
二、性别歧视在英语谚语中的具体表现
英语中涉及女性的谚语很多,但内容大多体现了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从属地位、性格弱点及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要求。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分别举例予以说明。
1.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持有不平等的看法,女人的地位远在男人之下。如:Man, woman and devil ar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个等级分贵贱。)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ll b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 (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这些具有浓厚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英语谚语充分体现了女性受歧视、受欺凌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反映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
2.性格弱点
英语谚语常常把女性描绘成软弱、多变、饶舌、缺乏智慧与判断力,甚至搬弄是非的恶毒之人,因而英文单词women也有了“脆弱、反复无常、爱慕虚荣、爱说闲话、恶毒、无知”等贬低女性的内涵意义。如《哈姆雷特》中经典台词: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又如,Women are wavering as the wind. (女人心思犹如风之多变。) Many women, many words; many geese, many 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 Women are the devils nets. (女人是万恶之源。)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显然,这些英语谚语刻意突出女性的性格弱点,含有强烈的歧视与贬低之义。按理说男人和女人在性格方面,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以上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文化中,若男性琐碎话多、优柔寡断,人们也会用“娘”“婆婆妈妈”等女性指称来形容,可见汉语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3.传统要求
在男性占主导、女性受支配的社会中,男子高高在上,女子则处于被观赏和被品位的地位。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要求,很多英语谚语都有所体现,如Silence is the best ornament of a woman.(女子文静,不须治容。)A goodwife and health are a mans best wealth.(贤妻与健康是丈夫最佳财富。)不难看出,传统意义要求女人不仅要品貌兼备、贤良淑德,满足男性的欲望,更要维护男性的权威地位。
三、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真实地反映在英语谚语中,但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并不在语言本身,而是由历史因素、文化意识、社会角色与地位、圣人的言词等多方面共同导致的。
1.历史因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性别歧视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早在人类社会初期,男女生来平等。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居统治地位,在物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为其受到社会尊重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男性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减弱,母系氏族制最终被父系氏族制取代,从此男人成了社会的主宰,反居统治地位;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退化为生殖工具,进而变成歧视的对象。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
2.文化意识影响(宗教思想)
英语文化中男优女劣、男尊女卑的意识在英语谚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文化中,《圣经》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固定了人们“精神法典”的同时,也灌输了性别歧视的观念。《旧约?创世纪》中描述说,上帝首先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怕他寂寞,才用其一根肋骨做了女人夏娃,这就意味着女人天生是男人的附属。而且,夏娃违反上帝禁令,偷吃禁果,使人类陷入苦难,自此女性便成了一切罪恶的根源。《圣经》的故事揭示了千百年来潜藏在西方人心中的顽固偏见。英文中阴性代词“she”中的字母“s”象征着伊甸园中的蛇,加在阳性代词“he”前就构成了“she”,且female和woman都是直接在male和man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由此可见,宗教文化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性次于男性的观念。
3.社会角色与地位
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有限的权力也是导致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之一。千百年来,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传统角色:男主外,占主导地位,代表权利掌控一切;女主内,居从属地位,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Layoff曾在LanguageandWomensPlace一书中评论道:“最终结果是妇女被剥夺了拥有权力的资格,理由是妇女在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处处表现出她们没有掌握权力的能力。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妇女也意味着她们的智力或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该受到如此对待。”
4.圣人思想和言词影响
除宗教、历史等因素外,圣人的思想和言词也对性别歧视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圣人们备受推崇的权威和地位使其言论拥有了一股无形而强大的控制力,支配着人们的观念。
柏拉图曾说:“女人、奴隶和下等人都不应该为高等人所模仿,懦弱的或者不义的人,在来生要变成女人。”亚里士多德也表示,“女人是一种自然的残缺,正常的人类胚胎在正常条件下都发育成男人,只有那些遭受病理或其他因素侵袭而残缺不全的胚胎,最后才变成女人。”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这些言词都明显地表达了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但却因是圣人的言词而在人们之间广泛传播。因此,圣人们的思想和言词也是促使性别歧视语出现的渊源之一。
四、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发展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女权运动在西方再度兴起,整个英语世界展开了一场消除性别歧视的文字改革运动,对英语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概括起来,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避免阳性代词的泛指现象,用he/she,him/her,his/her代替he,him,his;或用第三人称复数形式they,them,their来代替;或使用不定代词someone,one,each等。二是创造中性化新词代替原来的阳性名词,如用spokesperson代替spokesman,chairperson取代chairman,humankind代替mankind等,以此来体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三是采用阳性名词对应的阴性名词,比如businesswoman-businessman,policewoman-policeman,postwoman-postman等。四是女性称谓上的变化。如今Ms已广泛用于称呼成年女性,与Mr相对应,既可表示Miss,也可表示Mrs,而不显示当事人的婚姻状况。
女权运动多年的努力使得女性的地位迅速崛起,新词、新拼写、新意义的运用也为女性寻求了一片新的话语空间。当然,一些女权运动的过激分子也有矫枉过正之嫌,例如把history改成hertory,这也很难为社会所接受。
五、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蔑视和偏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推动,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已在改变,一些旧时歧视和侮辱性的谚语正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坚信在彻底消除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实现男女平等之后,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内容也必将消失。
参考文献:
[1]Jespersen,O.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Norton,1923.
[2]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M].New York:Harper &Row,1975.8-1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51-53.
[4]杨永林.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39-43.
[5]张丽娜.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考试周刊,2010,(3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