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桂珍
转眼间,我接手语文教学已两个月了。回望与学生走过的日子,有过“信心满怀”,有过短暂的“怀疑”与隐约的“疲倦”。不过还好,一直有谢云老师禅里的故事相伴。每天读几页《跟禅师学做教师》,感觉宁静舒爽,心灵复归明媚与柔软。
以前读书,总是匆忙,为读而读,现在觉得,读书贵在有所发现,化为我用,需要用心聆听智者的提醒,汲取行道的智慧,寻求成长的力量。一次次叩问,一次次思索,再一次次走进,总能聆听到谢老师温婉的提醒。
心灯不能灭,而且更要亮
谢老师说:“教育,就是点亮学生的心灯。”自然,教师就是点灯人。你能点燃多少灯,你能照亮多大范围,取决于你的能量与光芒。作为点灯人,教师自己的灯不但“不能灭”,而且“更要亮”,要更持久地亮着。只有“心灯”亮着,才能“保持智慧的明晰,心神的明澈,教书育人的明智”,才能一直安心、安定、执着不悔,才能有心去发现、用心去爱、尽心去做,才不会“被外境所迷,被乱象所困”。
“教育需要安静,需要安定,需要一种不被影响和打搅的从容与优雅。”“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课堂,需要安安心心地经营。”在日益喧嚣的教育生活中,谢老师的这些话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在问题多多、压力重重的今天,教师想要安静地从事教育,安心地经营课堂,真不容易。但是谢老师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配逆来顺受,只能无所作为。我们有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有最重要的依托,就是我们的内心”。他总是这样给人以鼓动与激励。因此,我们应当把自己的心灵安顿好,看护好,调养好,使之美好、强大、明净。作为点灯人,我们必须让心宁静并沉潜下来,对现实做出清晰的判断,采取果敢的行动。在这其间,或许会有失望与怀疑,但不能绝望与放弃,心灯即使微弱如萤火,也不能任其自动熄灭,而应不断供给能源,保持明亮。
要爱,更要会爱
谁都知道,教育不能没有爱,而谢老师更进一步说,比“爱”更重要的是“会爱”。是的,“爱”是一门艺术,“会爱”更是一种智慧。如果不会爱,反倒有害,就像书中月堂道昌禅师说的,“灌之不以时,适所以败之也”。育人,复杂而艰辛,既需要教师懂得并遵守教育常识,认清并回归教育原点,更需要教师用心修炼,在实践中去领悟“会爱”的秘诀。
1. 善待每个孩子
集市上,顾客对屠夫说:“给我割一斤上好的肉!”屠夫回答:“哪一块肉不是上好的呢?”讲述此则公案后,谢老师感慨:“哪个孩子不是好孩子?”“他们都是‘天地间独此一份,每一个都是‘精的,每一个都是‘上好的!”是呀,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他自己的面相和心灵,谁可以任意给他贴上“好坏”的标签?我们的学生却常常被人贴了。若问被贴的理由或标准,恐怕大多是“学习很糟”“纪律不好”或“品行很差”。可是,“好孩子,一定是听话的吗?”“成绩好,就一定是好孩子吗?”谢老师的质疑掷地有声,并以他自己的观察和感悟为我们做出回答:“当年的差生大多发家致富,当年的中生大多当了干部,当年的优生大多研究学术。……所谓的差生挣钱无数,所谓的中生享乐无数,所谓的优生辛劳无数……”幽默诙谐,笑过之后你是否想过:难道“挣钱无数”的孩子不算成功吗?“发家致富”的学生不值得尊敬吗?那凭什么说他们“蠢”,嫌他们“笨”,还恨他们“坏”呢?
“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我不止一次问过自己。我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善待每一个。也许他们的成绩一如既往地“差”,但除了知识以外,我们还能教给他们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应当对所有的孩子负责,就像谢老师说的,“既要让已经很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也要让暂时不好的孩子,找到好的方向,找到变好的信心”。因为,“方向和信心就是孩子的心灯。它们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暂时被蒙蔽,需要老师去点亮”。
2. 蹲下来,学会聆听与交谈
“教师要蹲下去看学生”是于永正老师的观点。谢老师对此阐释说:“蹲下去,就是俯下身子,降低姿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孩子的心跳去感应学生,用孩子的思想去理解学生。”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没有长大,他们在学习长大,他们可能会一直犯错,一直沉默,或一直落后,一直是“顽石”一块,这就需要我们走近并了解他们,蹲下来并安抚他们,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谈。
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曾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子,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对此我想说,如果你已经有了“蹲下去”的习惯,那当然能看到与以前不一样的风景;如果你还没有“蹲下去”的勇气,那不妨先试着走近或走进他们,你会发现,自己无意中就打开了一扇心门,温暖了一片天空。
3. 勤于播种,并耐心等待
“教育类似农业”,是教育常识之一。谢老师说:“种子播种下去,主要是靠它自身的力量来萌芽、生根、舒枝、展叶、开花,最后结出果实。每种植物,甚至是同种植物的每一株,都有独特的习性与个性,有不同的生长过程。”这是教育中正常的自然生态。
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习惯了统一步调,习惯了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参和试卷,习惯了统一的教法、模式与风格,严重破坏了教育的自然生态。对于这样的格局,我们唯有直面现实,一方面从容地播好自己的“种”,看好自己的“田”,一方面要勇敢地承受“风雨”的侵袭,并增强“抗涝抗旱抗虫抗倒”的能力。
谢老师竭力尊崇和主张“教育是慢的艺术”,在《要爱,就要会爱》中,他说:“作为教师,很多时候,我们拼的不是汗水和心血,而是时间与耐力;你再急也没有用,再慌也没有用。花必须那么多时间才会开放,你只能静静地等待。”因此,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反思这两月来的得失,走近更多孩子的心灵,理解和体谅他们成长的艰辛,激发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并尽力做到因材施教,耐心等待,不急功近利,不乱作为——相信,只要遵循农时,懂得农技,并真诚付出,用心守望,种子总会发芽,发芽了总会开花。
做教师,就要做“教主”
谢老师喜欢解词、造词。譬如他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明师,就是明白之师,明亮之师,明天之师”。他所造新词“教主”,是指教师要做“教育的主人”,真是别出心裁。
一个教师要做“教主”,我想,首先意味着应该追问一下自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需要懂得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清楚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也就是要做谢老师说的“明师”——明白自己,明白学生,明白什么是教育,明白应该如何去教育,明白怎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成长。
要做“教主”,就意味着要做一个好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应该怎样来教书,掌握着课堂教学的决策权。如谢老师所言,“尽管有《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教参的指导,有质量的压力,有学情的局限,但只要愿意,我们就总能调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所超越,有所创造,有所改变。”因此,好教师绝不会拘泥和局限于教材,好教师绝不会照搬他人的模式,好教师绝不会一味地灌输、包办或逼迫,好教师不会仅仅为知识而教,也不会让学生仅仅为考试而学。
当然,真要做好这样的“教主”,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的教育方法、美好的教育信念,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谢老师说:“我们教书,既不是为了校长,也不是为了教育局长,也不是为了学生和家长,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身为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是我们的应尽职责,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是我们为师的尊严,表面上我们是在为教育付出,为学校工作,为学生服务,实际上,我们最终还是为了自己,为了有尊严地“体面”地活着而劳动,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追寻所谓的理想而修炼。
只要出发,就会有庆典
特别喜欢书中最后几篇文章,喜欢那些积极美好的故事,还有谢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如清泉,似春风,润泽心灵,催人前行。
在《优秀,都是逼出来的》中,他说:每个人都有“成器”的可能和潜质,就看自己能否接受命运的磨炼和铸造……一个教师,如果不“被逼”或“自逼”一把,你根本不会知道自己会有多优秀。
在《大海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里,他说:一个教师的幸福,绝不是躺在安乐椅上;一个教师的成长,也只能建立在其丰富的经历上……无论如何,抱怨不能改变世界,只有行动才能改写命运。
在《总有空间让我们见缝插针》中,他说:对于现实,对于存在的问题、可能的状况,我有种种担忧和不安,甚至因困惑而疑虑,因疑虑而悲观。但我并不绝望,因为我还葆有梦想和激情,葆有对未来的坚信和执著,葆有对可能美好的教育面目的期盼和祈望。在20多年的从教经历中,我有过多次离开的机会,但最终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在自己熟悉、热爱的土地上坚持——坚持着行走、思考,坚持着清醒地做梦,坚持着对未来抱有“不败的向往”。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想想教育,就让人感觉沉重、悲凉——教育生态何处有?回归原点何其难?我们的教育空间,真是越来越逼仄了……有时在路上,感觉风从四面吹来,弄得你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迷茫、疲惫时,若能有清晰的声音从云端传来,给你提醒,给你指路,该是多么幸运。在谢老师这本书里,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这样温婉的提醒。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小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