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映霞
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一浪猛似一浪,无论是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深刻地认识到:这场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彻底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付诸实施,再先进的理念都是泡影。于是乎,每到七月,针对教师的各种暑期培训纷至沓来,与在校孩子参加的暑期培训班相比,毫不逊色。因为培训方式的单一、培训内容的浮泛、培训效率的低下,时间一久,教师对各种暑期培训的抵制情绪与日俱增。有教师感叹:暑假因为这些培训,不就是我们的第三学期么?
也因此,今年暑假,县教育局拟在我们学校选派一名教师,参加安徽省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应者寥寥;但作为教研组长,我责无旁贷,于是就有了这为期20天的暑期学习生活。
正是一年最热的时节,我抛家别雏,从巢湖出发,坐着最慢的K8440列车,一路颠簸,近5个小时,来到安徽省北方最边陲的城市——宿州。下了火车,打了一辆出租车,找到宿州学院报名处,大门紧闭;因为我到得迟,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只好按照门上的留言,辗转来到住宿的旅馆,这时候,天已经黑了。不知怎么,我思家的情绪在黑夜的发酵中越来越浓。
第二天一早,培训正式开始,和我们给学生上课一样,每天上下午的课排得满满当当,感觉又重新回到学生时代。我格外地认真:听课,做笔记,做交流,写反思,一丝不苟。20天,8位老师主讲,我是一节课不落,包括考核。
首先上场的是宿州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詹春燕老师,她主讲的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技术”。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给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有影响力的领导者”,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观点新颖独特。此外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诛大赏小,严以立威”等原则给我很好的启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宿州十一中陈瑞华老师的讲课主题是“有效备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他的重点在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方面的探索。我特别佩服他的是,他不仅仅是理论的宣讲,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给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一节优秀课堂实录——《The Fishman and the Gold Fish》,通过实例印证他的理论,这是最令我们学员信服的。
另有两位老师分别用全英文和全中文介绍英语教学法。英文的要偏抽象一些,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对我们来说有些生疏了。祝旭老师对听说写方面的训练有着独特的个人见解,切实可用。例如,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磁带,带学生尽量模仿语音语调跟读,并注意断句;此外,还可以补充电影中的英语对白进行模仿。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地道纯正的发音很有效果。祝老师建议要求学生背书前,帮他们做一些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等。这些建议来源于教学实践,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安排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操作性也很强。
侯姝琛老师的主题是“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其中,侯老师通过自身体会,总结英语教学课题的几个源头,如:从教材中来,从课堂实践中来,从课堂有效性方面,从目标维度﹑教学手段,包括分别从研究学生和教师不同角度中找出等等。对于大部分不太擅长课题研究的一线老师来说特别实用。
在如何评课这方面,有一位老师专门做了分析,并辅以教学案例加以说明之;另外就教学评价,他也做了系统介绍。
最后压轴的是安徽省教育厅英语教研室的两位前辈:赵杰老师就自己参加中考命题的切身经历,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杜效明老师做了“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的专题报告,在我们日常英语教学研究方面颇有现实意义。
20天的课程,近百人的教室,没见一人逃课的现象;相反,每天大家提前进教室,占位置的情形极为普遍。很多老师上课记不下来,下课就拿着各式存储器拷贝教师的课件,更多的情况是围着老师就自己关注的话题,一一咨询,并留下老师的联系方式,以便以后进一步学习交流。晚上住旅馆里,也不见以前培训打扑克、筑长城打发漫漫长夜的场面,偶尔串门,老师们都在整理笔记,写作思考。这样的培训,不仅冲走了我强烈的思家情绪,也深深地激励了我,真是不虚此行!
八月的宿州,依然酷热难耐,当我们结束了所有课程,卷起铺盖,打道回府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意犹未尽的表情,期盼有再次相聚的时候。这真是我出发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坐在电脑前,我反复琢磨,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暑期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细细想来,不外乎有以下两点:
一、尽心选择培训的内容
领导说,对教师而言,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可在很多教师看来并非如此——二者之间的反差就在于很多的培训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还是一种务虚和形式。新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宏观的理论灌输也许是一种舆论宣传的需要;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单纯的理论宣讲已经不能激发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热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触动,培训的倦怠情绪也就油然而生。
十多年新课程改革过去了,不少教师看似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具体到课堂教学的落实上,依然如故,继续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果教师今天的学习还只是一些定义和概念,那么在教学上,就不可能真正传授给学生新理念和思想、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培训的实效最终不是体现和停留在教师的认识层面上,而是要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教师培训就应该真正面向教学一线,面向教师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唯有如此,教师们学习探求的兴趣和欲望才会被激发,这样的培训才会真正有效。
这次培训,在培训者的选择上,并没有安排理论上的专家和教授,而是选择身在一线的教师,他们本身也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实验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走在大多数教师的前面,但他们也遭遇到我们普通教师的问题和困难,讲座的内容就是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些方法和途径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检验,切实可用,真正挠着我们的痒与痛,完全可以帮助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去操作,实施。教师从培训中有所得、有所获,这样的培训自然受到我们的欢迎和热捧。
二、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
上课的老师都是安徽省优秀的英语老师,要么是特级教师,要么是省级教坛新星,既有丰富的教学阅历,又有高超的课堂教学经验。像侯姝琛老师,就是安徽省第十批特级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祝旭老师获省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培训资格;更让我感动的是,有的老师年龄超过40岁了,依然在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和博士。都是一线中学教师,和我们一样的忙碌,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得更好?根本原因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动机不够强烈。他们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无疑走得比我们远,层次也很高。在讲课过程中,一些讲课导师会跟我们聊聊他们的成长经历。这种立竿见影的励志效果极为明显。零距离接近这些榜样,这种促使自己也向更高层次追求的渴望,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刺激和激发出来。即使没有那么强烈,但我坚信:种子已经埋下,总有一天也会生根发芽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更是一种引领。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坚持写反思笔记,将琐碎日常教学中的闪光的贝壳拾起,打磨积累。要学会博采众长,向所有能学习的人学习,汲取养分。例如,培训的讲师温情提醒我们:对一些优秀课堂案例,可以修改后拿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利用“拿来主义”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能,渐渐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精品课堂,等等。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得好:“工作吧,工作吧,现在还不是写总结的时候。”是的,这不是总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面前的教学道路还很漫长,但有了这次暑期的培训,有了这些同行和前辈的指引,我坚信,我会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作者单位:安徽含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