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宣杰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他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还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不仅解决了教学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也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力争做到活教、活学、活做。
教学过程——活
1. 减少过多的分析、讲解及就事论事的提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比如教《莫泊桑拜师》一文,一般教学都是让学生先初读,知道课文大意,再精读感悟其思想和语言的精髓。由于学生对19世纪法国的城市生活及马车没有多少具体的认识,感悟起来很难。对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自己习作中遇到的困难,再读课文,运用福楼拜所说的观察和写作方法,看是否能解决得更好。学生的疑难解决以后,就让他们用刚得到的方法去观察马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写出特点来。这样操作,即如陶行知所说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效果迥异于其他教法。
2. 教学媒体要用得活。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现代教学媒体使用得少。对有限的教学媒体,我们可以灵活使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黄果树瀑布》,可让学生用水笼头喷溅的水花来感受“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再配上录音机播放的《高山流水》,感受瀑布的“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然后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在夏日暴雨中的感受,想象假如自己就在瀑布前,感受又有何不同。最后让学生写一写夏日的暴雨。这样做,比起那些生搬硬套的写作指导,效果要好得多。
3. 时机把握要活。教师不要让形式花哨的训练充斥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口、动脑、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努力实现“教”为“学”服务。比如学习《夹竹桃》一文,让学生推测月光下作者的联想,教师可让学生借助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帮助想象。学生有表演的欲望,就让他们试试;想提问题就让他们大胆地提。不要总是拖到最后才让他们讲,到那时,学生早已没有了“情动辞发”的表现欲。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有一点共同的感受:他们的课比较“随便”,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作业设计——活
新课程理念下,多样化、开放式的作业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教师要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让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支点。
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后,让学生比较文中几种新型玻璃的不同特点、用途,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还需要哪些新型玻璃,把有关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写下来。然后为自己希望出现的新型玻璃写广告词、做广告,看谁的广告最能吸引消费者。他提示要抓住其特点和用途写清楚,要会夸,让人一听就想买你所介绍的玻璃。这样的设计,不光是学生,就是听课的老师也觉得“怦然心动”。
再如,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都与“春天”有关。我们不妨在学完这个单元后,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俗语、诗歌、文章、故事、图画等等,经过加工改造,编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亲手描绘春天,感受春天。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续编故事,让他们展开想象,构建新的形象。学生知道乌鸦喜欢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到口的肥肉反倒成了狐狸的美餐。在此基础上布置一道课外作业:乌鸦听了狐狸的奉承话感到挺高兴,但怎样做才能不被狐狸把肉骗走呢?这样的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新颖,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自觉性、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布置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心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办手抄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马陵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