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精灵”

2013-04-29 00:44王金梅
课外语文·下 2013年9期
关键词:和谐精灵语文教学

王金梅

【摘要】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精灵”;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更是每个教育者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升教学效益。

一、师生、文本、编者的平等对话

在过去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忽视了与文本、编者的平等对话。认为教师尊重学生的回答、注重个性的发展、课堂上允许存同求异……就是和谐了。细细地思忖,这是一种“伪平等”。记得在执教《姥姥的剪纸》时,我问孩子们“ 一头老牛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中的“联结”为何不用“连接”呢?我为了公开课的完美,硬是转到自己要的答案中来:“連接”就是简单地连在一起,而“联结”还能体现出作者与姥姥的“情结”。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虽然这些“自然感受”可能是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对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也许我的武断就会无形中折断许多“爱飞蝴蝶”的“翅膀”。和学生“平等对话”,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作为教者和学生,我们也必须学会解读编者的意图。

教学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平等对话的个体,更尊重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二、合作小组的实效

也许很多老师都认为,课堂上按“马蹄形”小组坐在一起,交流个几分钟,那就是合作学习,笔者感到其“实效性”有待推敲。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最令老师伤神、学生头疼的就是写作。曾目睹有些孩子咬着笔头,憋足劲,一节课都挤不出几个字;也有些孩子洋洋洒洒写了几张纸,可你仔细一读,记的就是流水账……

孩子缺乏生活体验,自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我们五年级组积极为孩子们创设了一系列活动:“小猫钓鱼”、“穿针比赛”、“诗歌朗诵”、“凉拌菜”……有了生活素材,孩子们是“下笔如有神”,告别了“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沼泽地。可这样一下来,我们又发现活动带来的弊端,那就是取材雷同,作文缺少新意。

那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既有写作的动力、又能均衡提高他们写作的水平呢?我把本班42位同学分成7个小组,根据综合素质确定7位组长的名单,由这7位组长自行招兵买马六人,六人中必须全方面地均衡搭配,组成小组。每组一本笔记本,可以以生活日记为题材,亦可以创作连续的童话故事,也可以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全员参加。每天每人写一篇,一周下来,组长对本周的写作来个总结。教师、家长都可以跟踪点评、交流。现在每天的晨会课,孩子们都是伸长脖子等待我读连载小说的下一章节,孩子们把生活中的困惑、愿望都自然融入到自己的故事中。每个孩子要续写下个故事前,必须认真拜读上一位同学写的情节,这一自然用心的阅读效益最高,其他同学的期待又自然成了他写作的动力。课间,七本笔记本又成了我班“图书一角”的修改本,每个人都可以阅读,用铅笔修改里面错字、病句。在日积月累中,每个孩子都能受益匪浅,均衡提高了每位孩子的写作水平。

三、“一泻千里”的教学过程

课之中,就是课堂教学的师生研读部分,这一环节是教学的主题,要想课堂教学流畅,做好这个环节是关键,怎样做好师生对话的环节呢?那就是要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我们现在很多的课堂都是问题漫天飞,学生却在文中飞,这样的课堂徒有其表,没有实际的效益。主问题,却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是什么,要研究的是什么。如何选择主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找到那个主问题了。比如,《望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望了哪几幅月之图,告诉我们了什么?比如《恩师难忘》,我们可以围绕“回忆那几件我和老师之间的事”来设计主问题。

四、“百花齐放”的学习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

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品悟,加深感受。如《碧螺春》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感悟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他们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回味无穷。

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学习了《孔子拜师》后,由于时空差异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学生普遍对孔子和老子较陌生。教者就需要结合“资料袋”中的资料,为学生推荐《论语》、《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等书籍。丰富“资料袋”让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积累更多的名人名言。像这样的课后作业没了负担,心情和思绪能放松,也把静态的“资料袋”动态地呈现出来了,做到了文本的有效延伸。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和谐精灵语文教学
冬精灵
海底精灵国
欢舞的精灵们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