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责任感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3-04-29 16:33:28莫练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责任感教育教学

莫练文

摘要: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本文试从高中地理教学入手,阐述了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并以举例的方式提出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责任感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51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在普遍下降,社会所需要的责任感,时代所召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常常显得苍白无力。21世纪的今天,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培养具有个性、创造性人才的责任。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那么,责任感是什么呢?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应履行义务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作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它不仅能极大地改善和协调人际关系,而且对社会的职业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不但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能够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使他人受到教育和激励,而且还必然会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精益求精,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一个人有了这种责任感,就能够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民族,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兴旺发达、富强繁荣的国家,一定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经久不衰。

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地理知识,还得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有计划、有目地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只要紧扣教材、以情动人,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报国之责任感。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从注重学生个性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出发,在心理素质方面提出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审美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审美的情趣”。例如,笔者在教高一(湘教版)必修一中的“大气环境”这一节时,通过让学生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增强地球大气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又如通过分析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激发了学生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另外,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之目的。

因此,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地理责任感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挖掘教材潜在素材,实现社会责任感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蕴涵丰富的社会责任感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例如在必修一《大气环境》一节中,结合阅读部分“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近年来世界以及我国各地发生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以致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原因,从而在学生中倡导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树立为社会尽责、为地球负责的思想。

三、让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延伸为地理体验活动

润物无声,课堂上的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可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例如,在高一年级“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之后,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农村土地利用实地调查。笔者事先设计了方案和调查表格,从调查对象的土地利用类型、人均耕地、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主要农作物或牲畜,林产品或水产品、科技兴农方面采取了那些先进技术、使用了那些农业机械、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展农业的同时,如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下列几个内容:1.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2.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技兴农、农工商结合和农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那些成就?3.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否相矛盾,不能够和谐发展的?4. 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大力发展工商业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鼓励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学生树立为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促进学生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对多种学科内容进行综合和广泛的联系,并对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和普及作用。

四、以热点问题或时事为案例教育形式,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 以热点问题为例实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怎样看待农民工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人口迁移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农民工现象为题材的分析研究。在了解了相关的人口迁移的知识后,让学生对“农民现象”这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资料收集,并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通过师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了解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和解决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共同探讨解决当前农民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从而培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他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学习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学生身边找素材,在学生生活中积累素材”这一课改理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问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还能使学生对学术探讨的计划制定中,材料收集、整理、论点提出,论据论证等实施过程中的一般程序步骤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扎实、严谨的求学作风,形成具有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优秀儿女。

2. 以时事和身边贴近实际的现象为例加强社会责任感。高中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教材、(下转第53页)(上接第51页)教学来源于生活,以社会生活为依托又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时事案例和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激励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教学内容的亲近感、时代感和熟悉感,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和吸收。通过学生熟悉的地区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当地政府如何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而合理利用资源、转换生产方式、升级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藉此使学生懂得社会各界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五、挖掘地域资源潜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内容,经常性地让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地处的县是八桂之中,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县、重点旱区县、国家贫困县”,恶劣的自然条件令贫困如影随形,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少,工矿业不发达,居民以种养为主,经济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文化教育滞后。环境恶劣,振兴经济是该县当务之急。于是笔者带领高一5班60位学生,分为6个研究组,每组10人,并带着以如何开发该县现有资源,振兴经济为核心问题进行采访取材,最后撰写小论文。通过小论文所提出的建议归纳如下:1. 以该县壮族土司文化为核心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效益;2. 开发旅游的地域集群资源,扩大游览经济范围;3.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包装旅游品牌,提高经济增长点;4.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持续发展旅游业。因此,乡土地理就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活动,可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把振兴家乡经济当为己任。

综上所述,为了青少年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责任感教育,并使学生养成读地理、学地理,自觉从地理中汲取精神营养的习惯,让博大精深的地理智慧在新一代栋梁之才的成长中,在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责任感教育是新时期每一位地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中学 546200)

猜你喜欢
责任感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8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启蒙(3-7岁)(2016年10期)2016-02-28 12: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