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工作创新重要性探究

2013-04-29 15:36邢亚玲
关键词:民族团结内蒙古高校

邢亚玲

摘 要: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或在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各民族成员都是本民族的精英,具有较强的民族身份感和民族认同感。在民族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和面临各种挑战的今天,如何引导高校中的少数民族精英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构建国家的北方安全稳定屏障成为内蒙古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68-03

民族团结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稳健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秉承的执政宗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长期的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践行着党中央的少数民族政策,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的号召,2013年3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在8项发展定位中明确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发展思路。

一、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推进内蒙古地区高校民族团结工作创新,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是为民族团结和谐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民族精英人士对民族团结问题的认知,凝聚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保障。

(一)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纵观我国发展历程,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建设、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整个社会面貌的巨变,都是因为有了民族团结这个坚实的基础。我国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彰显出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实证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的时代命题。各族人民在经历生产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和各民族友好相处中倍加珍惜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结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下,中国梦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高校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产出地,是国家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基地之一。随着我国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各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精英进入高校学习或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民族地区高校也为祖国各地,特别是民族边疆地区输送着各类人才,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高校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他们是各民族的精英分子,拥有开阔的眼界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于社会国家发展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对本民族的进步发展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另一方面,民族精英的作用体现在国家取材用人上。他们充当着本民族的代言人,对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担负着责任,在本民族中间起到了很大的引领和动员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引领各民族的高层次人才形成实现中华民族全体梦想的合力。使各民族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形成坚定而强大的国家认同,把本民族的发展繁荣纳入到国家整体富强的轨道上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为内蒙古和谐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国历来重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早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我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革命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早在1941年在延安即成立了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的民族学院。该学院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解放后,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和国家建设的不断迈进,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成为制约各民族自身发展和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国家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大力普及基础教育,以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采取积极设立专门的民族高校和在普通院校扩大少数民族招生比例、设立民族预科班等种种方式,为民族地区培养专门性的、高层次的人才。

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大省,近年来积极发展本省的高等教育,目前拥有本科类院校14所,独立学院3所,高职高专类院校近35所。每年为社会输送10万人左右的优秀人才。早在2009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即占学生总数的27%以上,其中研究生比例超过30%,到2011年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人数增长为100315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种种数据表明,在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随着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少数民族精英从高校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内蒙古社会发展建设。

(三)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直接影响各民族精英人士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民族认同主要研究本民族的族群认同,广义的民族认同则指多民族国家中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的成员,又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的自我确认,表现双重层次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包含了国家认同和本民族族群认同两个纬度。①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大都面临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问题。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也仍十分尖锐。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则更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少数民族从传统的本民族本地区进入全新的社会体系,他们普遍面临巨大冲击。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作为本民族的精英,他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整个少数民族群体起着直接影响作用。

首先,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感而言,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意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少数民族身份有强烈荣誉感。而关于国家认同则较为复杂。家庭经济状况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呈正相关走势,这反映了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同时学生的年龄、年级与国家认同感也呈正相关走势,这说明我国高校进行的民族团结教育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其次,就少数民族教师而言,少数民族教师比学生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知识水平,他们对本民族有着更强烈的情怀和责任感。特别是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高校少数民族教师,可以接触更新、更多的西方民族主义观念和思想,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高校少数民族教师由于高社会地位及高知识层次,在本民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我区高校中做好少数民族教师的统战工作,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并运用他们的身份影响大学生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少数民族成员都是本民族的精英,具有较强的民族身份感和民族认同感。在高校的学习及教学过程中,这种民族自豪感会随着眼界的开阔和知识增长不断增强。在民族关系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引导高校中的少数民族精英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构建国家的北方安全稳定屏障成为我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民族团结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如内蒙古锡盟的5.11事件。这使得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民族团结工作进行重新审视。随着社会变迀和时代发展,我区的民族团结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民族分裂活动的破坏

高校作为现代信息和知识的交汇地,对大学生思维的培养、观念的形成、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西方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和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开始把注意力放到高校上,将高校作为进行其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的突破口和重点,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主义思想甚至极端分裂思想的重点宣传对象。少数民族学生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鼓动下容易产生民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产生与其他民族的对立,进而可能演变为极端的民族分裂思想。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还不够高。另一方面,敌对势力的敌对宣传善于结合时代话语,利用人们的某些不满,将客观问题夸大化绝对化,更加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这些为高校的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这种思潮,从正面引导学生加深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理解,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大的影响,对高校甚至全社会的民族团结事业带来极大的破坏。

(二)现代信息广泛传播对高校民族团结工作造成新挑战

网络发展迅猛,信息传播更加迅猛,使高校学生可以尽快接受大量的新鲜事物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但信息的广泛传播也给高校民族团结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手段和渠道更加多样复杂,内容更加丰富。我们发觉学生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甚至比我们快速的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工作的被动。其次,现代信息传播的特性加大了高校舆论引导的难度。网络信息传播有负面影响,如各种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同时,很难对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判断。而我们又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因此造成了高校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的失效。

(三)宗教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影响显著增加,加大了高校民族团结工作的难度

少数民族地区本身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文化多样。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宗教全方位影响着民族社会生活。出身于这些地区的大学生,从出生起就受到宗教的濡染,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中,宗教的教义已经成为其行为和道德的准则,他们笃信本民族的宗教。同时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并存,社会心理中的非理性成分在增加,失落、贪欲、嫉妒、烦恼、愤恨、挫折等引起的浮躁情绪和社会不稳定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学生把宗教当作摆脱心灵烦恼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教比例呈上升趋势。

内蒙古是多宗教的民族地区,有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六种宗教。据2008年度相关统计,全区现有依法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887处,2480万总人口中有信教群众近200余万人,总体比例非常之高。内蒙古自治区共有高校38所,在校生40余万,少数民族学生10.8万,占27%。据2012年在包头地区6所高校7.1万学生中抽样调查,全体学生中信教比例为5.37%,民族学生信教比例高达14.76%,在民族预科班或民族班更是高达27.3%。其中,以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主,信仰佛教学生占38.6%,信仰伊斯兰教学生占26.7%,信仰基督教学生占25.9%。②

近年来,少数民族边远贫穷地区与城市、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很有可能利用这些社会不和谐因素,借助宗教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而迸发其他矛盾,有可能使矛盾变质,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基督教徒专门在学校附近租房或购房作为宗教场所,面对学生进行传教,发展教徒。一些极端宗教势力也加大力度向高校渗透破坏。以宗教为幌子从事民族分裂活动。

综上所述,传统的民族团结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更应该在民族团结工作新的调整布局中担负起探路者和先锋队的角色,更多的关注这些新变化。

注 释:

①姬兴涛.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及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24.

②房栋.包头地区高校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分析报告[D].2012年度包头市统战理论研究论文集,2012.117.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金炳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4〕金炳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理论研究(1978-2006)(上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剑锋.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王星,孟盛彬.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7).

〔8〕特木尔巴根,李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分析——以北邮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内蒙古高校
民族团结之歌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