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词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2013-04-29 15:53余志超
关键词:保护传承

余志超

摘 要:淮词又称淮调,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秦淮河青楼歌院。鸦片战争后由六安、霍邱、颍上流入阜南,在阜阳地区已有近百年的传唱历史,遍布地区多集中在淮河两岸。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淮词艺术濒临失传,为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运用各种研究和归纳的途径,结合我国现阶段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使淮词这种曲艺艺术得到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淮词;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34-02

一、引言

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孕育出了各式各样的传统音乐,而我国的民间音乐如一系列闪烁的星照亮了世界。我国的民间音乐不仅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更有无限的生命力。与其他传统音乐相比,它的旋律更加优美动听、风格更加丰富多彩,特点更加鲜明浓郁、富有生机。它是百姓大众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助百姓大众口耳相传。它具有真挚的情感,强烈的表现手段和容易被百姓大众所认同的自然音乐形式。经历无数次朝代更迭和加工改编,经过时光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由于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存在差异,创作出来的民间音乐品种、风格也各异。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皖北地区甚至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业的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旅游中心。阜阳地区在安徽省享有“曲艺故乡”之美称,流传在该区的民间音乐有二十余种,而其中的淮词则是淮河人民广泛传唱的曲种。

二、淮词艺术概述

淮词又称淮调,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秦淮河青楼歌院。属于套曲形式,由几个不同乐段和曲牌组成,词句优美精炼、富有诗意。鸦片战争后由六安、霍邱、颍上流入阜南,在阜阳地区已有近百年的传唱历史,传播地区多集中在淮河两岸,而流传于阜阳地区的淮词曲目共有三十多首。建国后,淮词经民间艺人挖掘整理和重新改编后,增强了时代感。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文化部门曾多次派专业人员到阜阳、阜南等地进行搜集整理。淮词以其独特的风格,登上了文艺的舞台,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扬。1986年,安徽省曲艺新曲目比赛中,阜阳市演出的淮词坐唱《凡人小事》荣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2010年阜阳市第五届艺术节上,杨文君创作的淮词新曲《魂安小岗》将传统坐唱改编为八人表演唱,荣获二等奖。与此同时2010年淮词被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名目中。这些荣誉为淮词在阜阳地区的再度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阜阳淮词根据演唱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劳作倾诉类、爱情婚姻类和世情风物类。其主要特点是曲调凄婉柔丽,细腻深沉,讲究字正腔圆,韵味深成。而词格上较规正统一,所有曲目句数按一定程式安排。在唱词的句式结构上洒脱多变,不拘一格。文词清雅优美,颇具古典诗词格调。商、徵调式(4/4、2/4记谱),词韵高雅富有文采。代表曲目有《水漫金山》、《春门惊梦》、《猫儿扑蝶》、《火烧赤壁》、《烟花女自叹》、《渔樵耕读》、《醉酒归家》、《陈杏元和番》、《历代古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轮明月当空照》(称“淮词母”)、《大花船》和《三击掌》等40多支。阜南县80年代仅存的少数“老萧友”(吹唱淮词的人)能唱出其中的近20支。淮词格调较为规范,一般正格句(商调式)为22句,若在中间夹入16句或20句的“穿心调”(徵调式)共为38句或42句。唱腔分为“平腔头”、“四句腔”、“穿心调”、“吟板”、“消板”、“垛板”等。一般由“穿心子”、“彩句子”、“慢八板”等组成。多为一人清唱、两人对唱。笙萧、琵琶加以盅、碟击打伴奏。

作为淮词的分支,阜阳淮词有别于阜阳传统民歌、大鼓书,其叙事性与抒情性近似清音,属高雅音乐,古时多为文人雅士在优雅场所一种唱玩方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成为阜阳地区民间音乐的热门,备受追捧。在当时的阜南县专门的“淮词窝”大大小小共几十个,六七十年代时中岗镇的李门最为出名,至今李门淮词已经传承了五代,而第五代传人李思三现今也已有近八十的高龄。李思三通过收集、整理、补充,已将阜阳地区的淮词曲目收录了32首。句式长短不一,情感各有异,题材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学典故、百姓生活。

三、传承与保护措施

(一)完善开展淮词的民间采风工作。由相关文化部门组织搜集、考察、整理阜阳地区有关淮词的相关资料,制定传承、发展淮词的相关策略与学术研讨活动。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工作者加入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理论研究、科学细致的分工、整体而明确的系统规划、长期跟踪调查,对优秀的淮词曲目进行整理和创新。使淮词曲艺艺术在发展与传承的同时,有着具有说服力的学术依据,也为今后拓展淮词曲风获得大量专业资料。

(二)运用媒体宣传手段,让淮词这一民间音乐形式真正的普及到百姓大众的观念中。在电台开设专门传播淮词的文化栏目,讲述淮词主要所在区域、发展流传的过程、盛行的地域、与当地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艺术特点、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并总结出淮词艺术的历史艺术生成等知识内容广泛宣传。真正实现民间音乐资料的全民共享,发掘百姓对淮词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

(三)举办淮词创编、表演的赛事。以淮词的演唱内容、表演风格及伴奏形式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有关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和不同流派的淮词创编、表演比赛,并且组织专业人员归纳总结参赛演员们经常表演的曲目有何异同,总结出不同地区淮词所呈现出的不同规律,总结出淮词在演出过程中的角色构成,总结出淮词表演时伴奏所使用一些乐器的功能。

(四)陆续在各学校组织开办以传播淮词这一艺术形式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讲座,让淮词这一艺术形式深入到下一代的心中。将淮词艺术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对淮词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代表曲目和精彩唱腔,进行归纳总结,组织开办淮词艺术教育普及讲座,挖掘淮词艺术的精彩唱腔,整编后融入流行元素增强时代感,以独特的风格重新教授给下一代。并将淮词艺术课题成果编写为教材,为培养专业研究淮词艺术的新人和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五)在当地的学校教育当中加入淮词民间曲艺的课程。学校教育有着更规范更完善的教学系统,能更专业的教导学生去了解淮词。而学校培养的目的是继承、弘扬和发展淮词曲艺文化,培养淮词的继承者、演唱者、教育者和研究工作者,是一种现代学校传授模式。对淮词的发展与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淮词在学校与学生当中的推广,从而将辐射面扩散到社会当中去。

(六)将淮词推广到网络当中去。网络充斥着年轻一代人们的生活,将淮词这一民间音乐推广到网络当中,建立优秀的,内容丰富且吸引民众的的与淮词有关的网站。便于大多数不了解传统民间音乐的年轻一代人们了解淮词的历史,内容以及特点。并且更容易被年轻一代的人们所了解与接受。只有将淮词普及到年轻一代人们当中,将淮词年轻化。才能为淮词注入更多的活力,使其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永世流传下去。

(七)政府大力弘扬淮词等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优势。并且为淮词等民间音乐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社会待遇与生活条件,从而鼓励人们去了解以及学习淮词。只有从群众出发,从利益出发,才能真正激起人们去了解以及学习淮词等民间音乐的愿望。才能使得了解和学习淮词的人不断增多。从而使得淮词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八)由政府牵头,联合各家知名企业,成立“淮词传承、保护以及研究基金会”。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聘请精通淮词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全力推进淮词曲艺的发展、保护与研究工作。大力推进淮词的继承与创新。并且推进与淮词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淮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所了解。

(九)建立“淮词传承、保护以及发展协会”。将所有热爱淮词,了解淮词,或者精通淮词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组织到一起来。同时在协会中下设若干个部门。主要包括:

1.信息资源部:负责收集不同历史时段有关淮词的的文字图片音响音像实物资料,并尽快将其数字化,诸种载体文献,务求穷尽。

2.传承教育部:负责跟踪全国各地民间淮词专业传承教学现状,定期举办多种类型、符合淮词传承规律的大师班、培训班,加大淮词传承教育的力度。

3.考察研究部:以世界上保护遗产有成就的国家的政策法规为参照,总结我国及本地区淮词民间传承和学校教育的经验,进行遗产保护理论的深度研究。

组织核心的人员编制由该地区文化厅研究并上报组织批准。淮词的保护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学术性、民间性都很强的文化事业,需要行政、学术、民间、社会的“合力”才能成功。过度强硬的“行政化”不行,而完全的民间化太过散乱,没有一定的体系也不行。所以必须“诸力”相和、相助、相协、相补、才能成大器。唯有为此而专门成立的“淮词民间曲艺传承、保护以及发展组织”才能是最好的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文明带给我们可观的物质财富与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将民间音乐艺术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分割的越来越远。淮词艺术的濒临失传是民间音乐艺术即将萎缩的典型表征。因此,淮词的传承与保护便是重中之重。

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任何一项文化与艺术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淮词的继承与创新是淮词传承的必然趋势。是淮词赢得社会认同,实现其价值的有效方式。单纯的依靠政府的传承保护措施或者桃花源式的隔离保护,不利于淮词的可持续发展,其社会价值也难以在这种固守的状态下展示出来。因此,我们要尝试将民间音乐学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研究和归纳的途径,结合我国现阶段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将淮词这种曲艺艺术形式发展和壮大起来。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特点和欣赏观念,从百姓大众的听觉角度出发,通过对淮词曲目音乐进行合理的创编,促进淮词成为被现代进门所接受的一门曲艺艺术。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为保护民间音乐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我们的民间音乐就多了一些新的生命力。我们不断的努力,让民间音乐能得到的传承与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拯救我们濒临消亡的民间音乐艺术。才能使得这些令人惊叹的艺术永世保存下来,才能让我们世世代代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孙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张海鹏.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