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丹丹
摘 要:二人台诞生在土默川这块土地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流行与内蒙古西部的一种地方戏曲,它根植于民间,为蒙汉人民共同创作,并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目前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资文化保护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笔珍贵财富。本文从梳理二人台的历史渊源流变切入,对其表演特点、音乐特色等进行初步剖析,以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表演与发展。
关键词:二人台;历史;表演;发展;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43-03
一、二人台的形成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在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由蒙古民族的曲艺丝弦坐腔,结合并且吸收了汉民族社火中的舞蹈艺术,创造出舞台上一丑一旦两个艺术形象,并且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取名“蒙古曲”。清朝咸丰、同治两朝,(1851~1874)民间曲艺坐打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来。之后,随着创关东的移民难民把此艺术形式带到内蒙古的西部,由此扎根,发扬光大。明末清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二人台班社,一般每个班五至八人不等,剧目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有所提高,并且呈现职业化趋势。此地的蒙古族民歌坐唱——蒙古曲儿,演唱是蒙汉语兼用,蒙歌汉唱或汉歌蒙唱,这种蒙汉交融的唱法叫“风揽雪”,也叫蒙汉调。如广为流行的《北京喇嘛》就是由鄂尔多斯民歌《十五的姑娘》的曲调演化而来。
二、表演形式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它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较多,如《走西口》的腔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唱腔主要有真假声结合和高打低唱两种,东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响较深,如《卖药》《十不足》等的曲几乎是整体一直过而来。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蒙族民歌和佛曲,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一)板式结构及间奏
1.板式结构
二人台音乐包括唱腔和牌子曲两个部分,它们各自又分为亮调、慢板、快三眼、流水板及快板等。下面以唱腔为例,介绍各种板式。
(1)亮调:在演唱的开始,往往把慢板的头一句或两头句用散板的形式演唱,这一方面使唱腔更加高亢激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观众。如《打金钱》
(2)慢板:是流水板的放大和加花,曲调婉转细腻,擅长刻画和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一般为4/4拍子。如《走西口》
(3)流水板即原版:是唱腔的基本形式。二人台唱腔和牌子曲所吸收的民歌,其原貌大都保留在流水板中。如《挂红灯》
流水板中又因速度上的差异,而派生出快慢两种。快二流水又叫紧二流水,速度较流水板略快一些,节拍乃为2/4拍子。
(4)快板,又称捏子板:即把流水板的旋律简化,速度加快,气氛紧张热烈,一般为1/4拍你2/4拍子记谱。如《十对花》
上述板式在演唱和演奏中,一般由慢板、快三眼、流水板至快板结束。从介绍中可知,二人台音乐的各种板式,均由流水板派生出来的,或简化,或加花,或悠扬婉转或欢腾热烈,无不表现了艺人们精湛的演唱技艺和卓越的旋律技巧。
2.间奏音乐
二人台音乐的板式之间,常把最后一句重复一次作为间奏,或用之作为前奏(个别剧目有专业的前奏音乐)。
此外在板式之间或乐句之间,常常运用或长短的间奏音乐,这不仅为演员提供了休息的机会,同时,间奏音乐对于形成二人台音乐的特色,有其重大作用,间奏亦称低垂,分大小两种。
大底锤:主要用在板式之间,也用在乐句之间。
小底锤:用在乐句或乐节之间,把乐句或乐节的落音按特定的节奏处理,有劲的衬托了唱腔。
(三)结构形式及音调调式
1.结构形式
(1)唱腔板式结构
二人台唱腔各种板式的内部结构,大多为单乐段结构,一般由四个乐句构成,并根据唱词的段数反复演唱。
此外也有由二乐句、三乐句以及五六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总之,大都为一部曲式,二部曲式较少,如《打金钱》《三套事里墩》。
(2)牌子曲结构
从总体上看,一般要比唱腔结构复杂些,除一部曲式,还有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以及曲牌联奏的套曲形式等。
2.音阶调式
(1)音阶
二人台常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但有时也会加进两个偏音(4、7)构成六声或七声音阶,这两个偏音在音高上有些变化,有时比(4)高四分之一音,有时比(7)低四分之一音,但是它们在记谱中均未作出标记。
(2)调式
二人台常用的调式有徵调式和商调式两种,其次是宫调式,羽调式很少用,角调式只在交替的片段中出现。
二人台音乐大都是单一调式的,部分调式包含了调式交换,如羽宫调式交替《打金钱》《下山》等,角徵调式交替《打连成》《打秋千》等,徵商调式交替《打后套》等。下列《尼姑思凡》中包括了徵商调式交替。
这是个带在线的二部曲式第九至十二小节交替至羽调。
此外有部分唱腔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调式转换,如《打酸枣》《打缸》《送四门》等,在结构内部进行调式转换,而在《走西口》中,则采用了男女唱腔之间的同主音不同调式的位置(慢板中,男腔为C徵调式,女腔则为C商调式),包含了同主音商羽调式转换。
(四)街走旋律特点及伴奏乐器
1.节奏旋律特点
二人台音乐常用的节拍为二拍子和四拍子,其中二拍子主要用在流水板和快板中,四拍子则用在慢板或快三眼(慢二流水)中,三拍子只出现在变换街拍中,另外在一些快板中,运用了一拍子。
二人台音乐的节奏紧张活跃,极富特点的节奏,他们贯穿于唱腔旋律及间奏音乐之中切分节奏也是二人台常用的节奏形式,这和唱词中的“对字儿”有关。句尾的装饰,也是重要的旋律装饰,依音一般是在本音上方三、四或五度,而且占据的实质较长,使唱腔在粗狂豪放的之中不乏优婉细腻的特色。
二人台唱腔的旋律起伏很大,常常出现大跳,形成了二人台唱腔高亢的音乐特点。如《打樱桃》
2.伴奏乐器
二人台音乐所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件:笛子(梅)、四胡(四弦)和扬琴,另有打击乐梆子和“四块瓦”。
(1)笛子(梅):是二人台音乐的主奏乐器,它的音色明亮,在演奏中常为旋律变奏如花,使月起更加华丽热烈,别具一格。
常用以下四种定调法:
1=bE(五音)筒音为“F”
1=F(四眼)筒音为“E”
1=C(满六音)筒音为“A”
1=bB(下五眼)筒音为“C”
(2)四胡(四弦):也是二人台音乐的重要乐器,音色清脆,音量仅次于笛子。它主要是一弓一音的演奏旋律,有时加入些装饰音,在填补笛子因为换气而出现的间隙中,四胡起了很大的租用。
常用的定弦法有四种:
1=bE,外弦为“3”里弦为“6”
1=bB,外弦为“6”,里弦为“2”
1=F,外弦为“2”,里弦为“5”
1=C,外弦为“5”,里弦为“1”
(3)扬琴:二人台音乐原先使用“小扬琴”因其音域狭窄和转调的不便,近年来大都改用四码条或五码条的改良大扬琴。
(4)梆子:在演奏中掌握节奏,起指挥作用。
(5)“四块瓦”:是二人台音乐中很有特色的打击乐器,演奏者双手各执两块竹片(约长四、五存,宽约一寸半),摇动手腕,敲出丰富多样的节奏型或细碎密集的节奏,随着旋律的起伏时强时若,烘托出了二人台音乐的热烈气氛。
随着时代的进步,二人台音乐也在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在乐队中又逐渐加进了二胡、琵琶、大三弦、大提琴和小提琴等,在打击乐器发面,也补充了板鼓、大云鼓、锣等。
(五)表演内容
二人台艺术形式在表演内容上同时具备了它的民间性、反叛性和具有戏剧性的特点。
1.民间性
它的内容接近人民大众,特别是渲染的都是人民生活中的小故事;少谈政治,只是简单地表达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如《走西口》中的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女腔)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也难留,止不住地伤心泪,泪蛋蛋是一道一道,几道几道往下流。”这段歌词足以表达妹妹对心上人的恋恋不舍和小两口难舍难分的催泪情怀,同时也赞美了他们纯真而又美好的爱情,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恨分明的性格特质,充分反映了劳动者的聪明智慧。河套平原就是将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汇集在一起,场面热烈,好多戏至今久演不衰,在那里的人们称其为“打不完的金钱,卖不完的菜,看不厌的樱桃、探病、走口外。”
2.反叛性
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民间歌舞起源于原始歌舞,而原始歌舞又是部落族巫术礼仪活动和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戏曲还是民间歌舞,都源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民间歌舞,即是宗教宣传的有力途径更是统治阶级宣传政治理论的工具。用老百姓的口吻和语言,用通俗易懂的道理于封建思想、伦理道德做抗争,其实这也是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3.喜剧性
二人台也富有独特的喜剧色彩,主要在它会巧妙的运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言语作为台词,有时也会做出一些夸张的滑稽的动作,使台下的观众不由自主的哄然大笑,全场呈现出一番热闹红火的气氛,其次而人体的题材也反映了他的戏剧性,主要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及幽默的道白体现,如《捏软糕》就是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做生日蛋糕的劳动过程中,来抒发他们的相爱之情。
二人台的语言特点是“词浅情深,话落有声”唱词及对白生动感人,文字通俗易懂,易记忆、易流传。无论是唱词、对白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它的道白是以河曲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善用一些民间俗语、串话、歇后语、顺口溜,如串话“杨婆婆上来丈二高,风尘尘不动天气好,哎呦,叫上妹妹大樱桃。”《打樱桃》:歇后语“一百斤面蒸了个寿桃——废物点心”。《撑船》等,这些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幽默风趣的特点,更富有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正所谓“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再有,二人台运用了它独到的修辞手法,唱词中,多采用我国诗歌中赋比兴书法,措辞押韵,还有叠词的使用,如“熬稀粥没下一颗米,熬了半锅白开水……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为口难开”这是措辞的押韵,叠词如《打连城》中:“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韭菜灯,宽森森,茄子灯,紫茵茵……”许多做平的唱词中,还运用了虚词、衬词的手法,如:哎呦,山婆婆长的十样样草,那样样也不如哥哥好,哎呦,不和你叫来和谁交,对爱的表白拥有极具特色的地方语言表达出来,唱词即深动又鲜明,朴素又不失单调,别有一番韵味。
三、二人台的发展
目前“二人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人才的保护,这就要求培养后继人才,有更多的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张玉兰对二人台艺术今后的发展表示担忧“后备力量的青黄不接以及演员老龄化,严重制约着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可见培养二人台“后起之星”的重要性。
(一)面临的问题
1.传媒作用。当今的二人台与它堪称姊妹艺术的“二人转”相比是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应可以概括为二人台的传媒力度不够,政府扶植不够,重视不够,另外还有新人才较少,剧目老化,没有新鲜的血液。
2.语言因素。二人台运用的西部方言土语比较生硬,外地观众很难听懂,很难大众化。
(二)保护措施
首先,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艺术学校,特别是在现有的艺术学校里增加二人台艺术的专业,使此艺术形式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二人台”务必要吸收高素质的创作家,要组织有才能的剧作家、词作家投身艺术。
其次有效的提高演员的专业水准,提高他们的薪金水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使二人台艺术更加专业化。
任何一个音乐品种的艺术特色,既是传统的继承,又是时代化的演化,二人台以其独特的风格韵味明显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与音乐表演的需要,再加上人们欣赏水平的改变,二人台也开始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面貌,在经过数年的变化,“二人台”在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中不断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丰富养料,创作出去多优秀的作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习惯中,一批又一批的好作品生问世。必定前进广阔,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溪,李子荣.二人台音乐[M].伊克昭盟群众艺术馆,1986.
〔2〕贺宇.内蒙古二人台产生背景与社会作用的初步研究[J].阴山学刊,2006(1).
〔3〕邹万银.核桃谐音“二人台”[J].前沿,2006(7).
〔4〕冯光钰.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M].华夏文化出版社,2004.
〔5〕贾万尚.山西二人台:民间艺术的瑰宝[J].长沙铁道学院报社,2002(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