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评价语有效运用的教研与实践

2013-04-29 00:44王凤刚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铁力市行道树评价

编者按:

在铁力市教育局开展有效课堂建设年活动的影响下,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研讨深入的教研活动。在此活动的背景下,铁力市第三中学根据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语文课堂评价语有效运用的主题研究,并邀请全市初中语文教师参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期我们将呈现此次活动的部分内容,希望能为教师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本次教研活动在以下三方面做了尝试:一是分析研究一项平时不被教师关注的问题——语文课堂评价语的有效运用;二是活动采用微格研究的形式,让其他老师及时、有效地参与进来;三是以普通的日常教学为研讨范本,选用教研组最年轻的教师来讲授研讨课。因此本次教研活动所呈现的教学与研讨过程都是原生态的。

谈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如何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使这些方面都考虑周全了,课堂效果也不一定好,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重视课堂评价语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教研组教师经过分析与实践,决定将课堂评价语作为突破口,在完善教学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的基础上,优化教师的课堂用语,用准确、简洁、实效的评价语来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此次活动采取微格研究的形式(微格研究是美国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理论支撑是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的特点。

结合课堂教学以及训练对象的特点,我们对微格研究的流程进行了修改。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做课教师进行授课并录像,由教研组成员针对做课时问题比较集中的片段进行评点。同时,做课教师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现场修改教案、改正问题,然后进行二次做课并录像,再进行评点,同时对教案进行修正、补充。

教学内容:《行道树》(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做课教师:董晓颖。

研讨流程:

1. 就上课教师的第一次课进行组内点评;

2. 上课教师就其他老师的意见进行第二次做课;

3. 教师进行二次评点。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心品味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2.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象征的写作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身边有很多平凡却又宝贵的树:白杨树伟岸、正直、力争上游,是树中的伟丈夫;柳树婆娑、谦逊、婀娜多姿,是树中的好女子;红松挺拔、笔直、纤细、帅气,是树中的美少年。那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他们各自的心声,下面看这幅图(图略),告诉老师,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啊?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呢?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里话呢?下面我们就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向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 学习之前扫清词语障碍。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补充题目:我读到了 的行道树。

(三)合作探究

1.你们觉得作者单单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这句话中哪些词应该重读?

3. 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4. “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

5. 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画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

6. 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7.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8. 学生质疑。

(四)联系生活,读出感悟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更加真实、亲切的行道树,他们在街头巷尾,在高空荒原默默地工作着。你能找出你身边的奉献者,用一句话概述他们的动人事迹吗?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比较阅读课外阅读材料并写读书笔记。

教学片段一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忧愁是否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制造者,还在醉生梦死。

师:“醉生梦死”这个词用得很到位,把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快乐是否是指自己在无私奉献时所得到的一种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而用商量的语气,要对自己有信心。第三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行道树的工作是给居民提供新鲜空气,为行人提供绿阴,这种默默奉献的事业当然是神圣。

师:你很会学习,知道在书中寻找答案。是啊!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别人的快乐,这才是神圣的事业。

生:跟同伴相比, 跟城市的人们相比,行道树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生:行道树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在奉献中体会到了快乐。

师:正是因为他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而幸福,实现了自身价值而幸福,他们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更深沉的幸福。

…………

(说明:在第一次做课时教师活动时间为1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为30分钟,教师共提出32个问题,其中10次追问,评价中有效评价为20次,无效评价有较突出问题的次数为7次,教师的口头语较多。)

即时评点一

(只要参与教师发现问题,就可以要求执机人员暂停录像,进行评点。)

王凤刚:教学过程中,评价语应当明晰、确切,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次使用 “很好”这一评价,显得有些简单、模糊、空洞,学生已经习以为常,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习惯。

王宝珠:可以追问“好在哪里”,这样再进行评点就会有一定的针对性。

高天罡:“是不是”等口头语的频繁使用,使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支离破碎,教学流程不够流畅。

李颖: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找一名学生回答”若换成“请一名学生回答”,能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王凤刚:“有理有据”一句,一语中的,不仅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思维,体现了评价语的引导作用。

苗爱玲:董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结合文本内容,这一点做得很好。阅读时要尊重原文,尊重文本,现在初一的学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很好。

李海燕:学生在回答“这是 行道树”这一问题时,董老师追问了几次。我想,在学生已经没有想法或学生回答的答案是重复的时候就不要再追问了。

王宝珠:个人认为重复是可以的,毕竟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理解。

李海燕:学生的思路如果相同,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别人说过的就不要再说了,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李明宝:董老师示意学生举手的肢体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初一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不注意诸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隐性的评价性语言,学生就会产生距离感。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有声语言影响学生,也要注意无声语言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颖: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很长时间没什么话说,我个人认为:第一点教师要及时送上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语,给学生增添自信心;第二点教师给学生提示语(导向性的评价语),学生就会茅塞顿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三点教师要有教学机智,可以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教师就不要追问个没完,要给学生台阶下,如用“你再想一想,或听听别的学生怎么说”等来化解学生尴尬的境况。需知,学生的内心实际很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从小了说,可以影响学生的一天心情,从大了说,可以影响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苗爱玲:学生回答是作者的“忧愁”,这个答案显然是不准确的,而应该是行道树的忧愁。董老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错误,教师的耳朵要灵,发现错误要及时更正,这是教师的基本功。

李颖:董老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说的“你很会学习,知道在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评价语具有导向性,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文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了董老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王凤刚:在指导学生作批注时,如果在学生没发言之前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再做,效果会好很多,也节省了教学时间。对初一学生而言,批注是一种比较难于把握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批注前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是必要的。

王宝珠:学习是一个个体体验的过程,先让学生做,最后顺势总结会更好。

李海燕:组长谈的是从一般到个别,主任谈的是从个别到一般,都没错,关键还需董老师在授课的时候结合学情具体而定。

李颖:“这是什么词”这种问法是模糊的。如果换成“词语的感情色彩”会好些,问题明晰,指向性就强了。

王凤刚:董老师把屏幕出现的问题说成是师生共识的问题,是不合情理的。只是一个学生的发现怎么能说是共识,这样的语言会误导学生。

苗爱玲:“快速动起来”,缺少指向性,容易使学生变得无所适从,如换成“按小组行动起来”会更好。

王凤刚:课堂评价语的类型和作用有很多,在评点过程中,我们关注的面还比较狭窄,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引导执教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

修改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字词;2.精心品味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学习巩固象征的写作方法;3.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材分析:《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的代表作品。它用拟人的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刻画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荫和迎接光明为自豪的行道树形象,传达了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及人类的无知行为的对比,说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练、形象富有哲理,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等没有太深刻的感悟,要想让他们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与行道树产生共鸣,必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通过学生配乐诵读、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和班级交流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 口语交际,导入新课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平凡却又宝贵的树,有力争上游的白杨,婀娜多姿的垂柳,还有俊秀挺拔的红松。这些树风调雨顺时不沾沾自喜,大雪压身时不卑躬屈膝。那么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字词,读出大屏幕上的字词并作理解、积累。

2.配乐学生范读。

3.补充题目,我读到了 的行道树。(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即可。)

4.学生自由朗读,用横线勾画喜欢的句子,用问号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5.学生发言,交流。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

1.大屏幕展示问题,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含蓄深刻的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2.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1)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句话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引导:虽然行道树只是少数的“点缀”,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他们的坚守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我们不能丧失信心!

(2)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明确: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自己在制造清新,在默默的为人民服务,内心是喜悦的。

引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

(3)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抓住“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理解。

引导:同学们有没有因为自己做了一件什么事使别人感到快乐而自己也十分快乐的时候呢?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但它们一点获得也没有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它们为能带给别人幸福而幸福,为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而幸福,为实现了自身价值而幸福,他们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更深沉的幸福。“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是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

四、拓展延伸,展开联想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白岩松也曾写过一本书,叫《痛并快乐着》。有奉献才会有有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更加真实、亲切的行道树,他们在街头巷尾,在高空荒原默默地工作着。找一找你身边的“行道树”。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

五、课后小结,教师赠语

希望大家也能也能成长为一棵棵可以依靠的大树,风调雨顺时不沾沾自喜,大雪压身时不卑躬屈膝,勤生绿叶,献出浓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积累到《读书笔记》上。

2.完成本课《资源与评价》中的基础前测。

教学片段二

师:对于第二个问题,哪一个小组谈一谈看法。

生:我说,忧愁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市民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还在“繁弦急管”“灯红酒绿”。

生:快乐是指自己在制造着清新的空气,默默地为人民服务,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了。

师:是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对第三句话,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行道树认识到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自己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

师: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生:跟同伴相比, 跟城市的人们相比,行道树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是痛苦的。

师: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但它们一点获得也没有吗?

生:深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行道树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在奉献中体会到了快乐。

生:我想,这是树的内心独白。

师:正是因为他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而幸福,这实现了自身价值而幸福,他们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更深沉的幸福。爱的价值就在于爱的本身。要记住一聚一欢喜、一离一悲伤。这是我们的本能。深沉说明了对爱本身有疑虑,其实爱跟快乐很简单。只是我们过于盲目的追求才变复杂的。好好生活,明天更好。

…………

(说明:第二次做课教师活动时间为16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为29分钟,与上次大致持平。提问次数为32次,其中追问12次,与上次相比略有变化;无效评价为4次,比上次有所减少;有效评价为25次,有较大提高;教师的口头语很少,提高幅度不小。)

即时评点二

李 颖:第二次上课,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口头语明显少了,评价效果有所提高。

潘俊伟(铁力市第四中学):“吐”更形象,带有拟人色彩。“制造”没有感情色彩,学生的回答很有意味。

初 晨(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拟人的手法没有点出来。教师的评价要及时、到位。

李明宝:学生这次回答问题的时候,把第几自然段加入了,目标指向了,这是董老师示范的结果。

王凤刚:追问后,有了评价,有了提高。

李海燕:这部分过渡得较好,说出理由即可。

王凤刚:“品味”和“总结”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不厘清,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读。

初 晨:无论是课上预习,还是自由预习,有问题就要提出来,教师要在巡视中启发引导学生质疑,使问题趋于有效。

李海燕: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给学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避免了一次作课时出现的尴尬。

苗爱玲:再次强调了文本意识,同时增加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时明晰操作过程。

李海燕: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董老师这个改变至关重要,这实际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但时间过长,要注意时间掌控。

王宝珠:我们都是从错误中走过来的。

赵立华(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课堂上不能说有违伦理道德的话,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如“老师最喜欢说错的学生”,即使学生都不发言,这种评价也不可取,换成“说错也无所谓,要敢于发言”会更好。

李海燕:学生提出“树是孤独的”这个问题的时候,谈到了树语,教师的诗意评价让人佩服。

王凤刚:从第二次做课情况来看,本次活动使上课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得到了一定的引导。其实,往往是旁观者清,如果把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播放出来,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在刚刚研究这一课题时,我们组教师内部也有分歧,很多老师认为如果这样去规范课堂评价用语,那课还怎么去讲。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有问题才需要规范,刚刚开始有可能很困难,但是评价语直接关涉到课堂是否有效。

于金凤(铁力市第五中学):这次专题研究,大家开诚布公,不仅使董老师获益匪浅,也让我们这些参研教师收获颇多,一次解决一个问题,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不可限量。

张淑香(铁力市第四中学):课堂评价可以更全面一些,如学生评价,在董老师的课上,这方面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师的肯定固然让学生欣喜,同学的认可更会让学生兴奋,在评价过程中,参与评价的学生也会有一个思考提升过程。

杨平侠(铁力市第十中学):参加这个活动感触很深,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更想说,这张嘴是启迪智慧的良方,以前对课堂评价语包括课堂用语的确认识不足,今天看来,教学无小事,细节定成败。

初 晨:董老师的课在提倡读析不分离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教育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也应该是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或太过随意或表演性太强,评价语也显得苍白无力,此次铁力市第三中学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选择得很好,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应在细节上下功夫,常言说“话有三说,巧者为妙”,作为教师就应注重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在“巧”字上下功夫,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达艺术,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的语言不仅凝聚着教师的素养和学识,也极大地关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和修养,使这门语言艺术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铁力市行道树评价
行道树是景也是民生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行道树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漫说古代行道树
推进铁力市产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铁力市为选调生打造良好工作平台
铁力市 为选调生打造良好工作平台
铅笔长高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