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产业集群形成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2013-04-29 12:28范莉莉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宿州市产业集群制约因素

范莉莉

摘 要:阐述了宿州市产业集群形成的优势要素,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形成要素;制约因素;对策建议;宿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9-12-03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能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改善区域融资环境,塑造区域品牌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促使区域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因此,研究宿州市产业集群,有利于宿州市将来的更好发展。

1 宿州市产业集群形成的优势要素

1.1 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是宿州市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1%,丰富的土地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用地需要。二是宿州市是安徽省的粮棉油主产区,同时拥有8万hm2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丰富的林木资源和众多的板材初加工企业,丰富的农作物资源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基本条件。三是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能够保证生产加工企业的能源供应,如煤储量约为60亿t,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t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m3。

1.2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够保证企业的用工需求 宿州市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市,常年在外打工的劳力有130万人,劳动力素质较高,能够较快适应生产企业的要求。

1.3 充足的资本资源,能够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需求 宿州市已形成以人民银行、专业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元金融体系。全市现有国内各类金融机构443家,网络遍及城乡。另外宿州民间资本充足,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工业扩张的主力军。

1.4 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能源、交通、通信、生产等基础设施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这些基础设施是否具备和完善,能否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和廉价的服务,是一个地区能否吸引企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之一。宿州市目前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铁路有京沪、陇海两大干线纵横全境,符夹线在市内腹地迂回,沟通京沪、陇海、京九铁路,并拥有数条煤炭铁路专用线;新汴河水道入洪泽湖抵长江入海;国道104、206、310、311线以及合徐、连霍高速公路纵横贯穿;京沪高铁从我市穿过;徐州观音机场距市区仅70km。

1.5 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群体 宿州市目前拥有工业企业近3000家,高于淮北、淮南、蚌埠3市。产业聚集的前提是具有以某一产业为主体的大量企业,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最终形成规模效益。

1.6 配套的市场体系 宿州市商业发达,市场交易体系健全,是皖北的商贸中心。拥有大型零售商场10多个,各类专业市场350多个,年成交额50亿元,年消费品零售额200多亿元。

1.7 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持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产业集群区域的当地政府制定有力的支持政策和制度,可使大量企业愿意且能快速地集聚于该区域,形成产业集群。这种政策制度支持包括当地政府的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如财税扶持政策、融资扶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市通过多项政策与制度支持,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已经形成了多个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

2 产业集群现状

2.1 煤电产业群 宿州市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煤炭储量30.5亿t,主要分布在砀山、萧县及宿南3个矿区。2012年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企业达18家,占全省的23%,生产原煤1 533万t,占全省原煤产量的9.4%;“十二五”期间,金黄庄煤矿、祈南二矿等煤矿将投入运营。随着煤矿的发展,以煤炭为原材料的下游产品也将逐年增多,2012年宿州市发电量达97.82亿kW·h,居皖北第二位、安徽第六位。“十二五”期间,钱郢孜等煤矿将筹建发电项目,未来宿州市的电力发展将会更快。另外矿产的废弃物还可以发展新型建材业,如祁县的宿州鑫磊新型建材和浍鑫新型建材,年产值达2亿元,有力地带动宿州建材事业的发展。此外以煤炭为原料形成的以活性炭、碳素、炭化硅为主的碳基材料行业在宿州也已初具规模。

2.2 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群 宿州市以谷物磨制、饲料、植物油、畜禽屠宰及肉类禽类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较多,2012年拥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4家,占全省的11.6%,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市首位,年产小麦粉454万t,占全省小麦粉产量的3成以上;鲜冷藏肉15.68万t,占全省的21.2%。以农副产品加工品为原料,宿州市积极发展下游产品,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食品制造业产值达45.5亿元,其中安徽新锦丰集团年产方便面17.2万t,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 200多个县级市场。

2.3 板材加工业产业群 宿州市板材加工业较为发达,在201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各类板材加工企业113家,占全省的24.4%,生产的人造板产量达344.55万m3,占全省的26.2%,销售额达80.4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家具制造业2012年实现产值10.48亿元,增长31.1%,是全市增长较快的行业。

2.4 果蔬加工产业群 砀山县的水果产业闻名全国,现已成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海升果业、熙可食品、宿州科技等为龙头的果蔬加工业集群,年产各类罐头29.09万t,占全省的83.4%,果蔬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5 鞋业集群 以全球排名第二的鞋业巨头“百丽”落户宿州,投资建设年产5 000万双皮鞋的生产线已投产。以“百丽”为龙头的制鞋企业纷纷入驻宿州鞋城,为宿州打造“中国鞋都”做准备。目前宿州制鞋产业基地已入驻项目51个,总投资113.7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400亿元以上,税收近40亿元,年产1.8亿双整鞋,用工10万人。

鞋业基地的发展,为皮革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入驻市开发区的皮革企业近10家,入驻萧县开发区的合成革企业达13家,2012年实现产值13亿元以上。

2.6 轻纺服装产业群 宿州市埇桥区引进了福建七匹狼和宝德服饰;泗县以当地的南虹纺织、万兴轻纺、新林时装等骨干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以轻纺、服装、鞋帽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打造产值超过百亿元的轻纺服装产业群;灵璧县正在加快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培育,新规划了3.46km2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正在积极推进福建服装产业园项目建设,全力引进9家福建知名服装企业入驻,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近40亿元,解决1.2万人就业。轻纺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为我市带来500多亿元产值。

2.7 云计算产业集群 世纪互联集团投资入驻的“智慧云”项目,总投资数十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4亿元、税收4亿元,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在建云计算中心,通过打造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宿州“基础云”,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开展服务,优良的“基础云”设施、运营、人才等环境,将实现“平台云”、“应用云”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的产业集聚,也将带动区域电子政务、金融机构、社保医疗、动漫、软件服务等私有“基础云”、“平台云”、“应用云”的研发和应用机构集聚。

总体看,宿州市产业集群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目前已成为推动宿州发展的重要力量。

2.8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集群初见成效 工业园区建设,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目前,由市县两级的7个经济开发区、1个循环经济园区、22个试点新型乡村工业园区和32个非试点新型乡村工业园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以及部分乡镇的工业集中区等一起构成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小微工业发展的孵化器。从薛楼工业园、顺河板材工业园等部分专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园区建设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化效应,连片、抱团发展成为园区企业发展的新特点。2012年,我市经济开发区实现增加值达24.3亿元,增长22%,居全市首位,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宿州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2.9 产业集群大多数还处于成长期 尽管宿州市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某些行业和领域在国内乃至国际已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总体来看,宿州市绝大多数的特色产业集群还处于成长期,集群内部存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初级产品、原料性产品占比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差,综合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以板材产业集群为例,该产业集群与典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存在如下明显差距:其一,缺乏来自大学和中介机构的科技支撑,群内企业难以及时得到外部科技支持;其二,研发、金融、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缺位,集群内部急需建立社会化协作网络;其三,生产主要集中于从木皮、过胶到胶合板生产的粗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企业间低层次重复严重,成长空间不足;其四,自主研发和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对市场的动态把握较弱,缺乏自主品牌。

3 宿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就越高。但目前,我市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都普遍滞后,道路、通讯、物流、信息、生活设施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

3.2 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由于综合实力的差异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人才不断地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在技术方面,由于缺少适当的地方技术体系,或欠发达地区不具备先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能力,因而技术上对发达地区产生较大程度的依赖。低下的生产技术导致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竞争力。多数产业集群品牌优势不强,经济附加值较低,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更没有能力购买高技术和设备,进而形成落后技术和低经济效益的恶性循环。

3.3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集群比重较大 目前,重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依托宿州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萧县的合成革工业园、市经济开发区的陶瓷化工、埇桥区的建材产业等全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给宿州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很容易受到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国家产业政策的约束。

3.4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大多只是把企业聚集在一起,但是各个企业间缺乏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的经济联系;产业集群内信息平台建设缺乏,不能形成知识流和信息流,整个园区趋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理状态,产业链条短,下游企业少,粗略的加工产品多;同时,宿州企业规模小,大部分企业属个人投资,受“小农意识”和“家族管理”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在发展中将升级改造的重心和精力放到了建立自我内部循环的“私有产业链”上,集群区内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少,不能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4 宿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承接载体 首先,政府应制定宏观规划,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比如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有序地进行规划,不能不顾实际,盲目圈地,随意规划。其次,政府应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辅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硬”环境。第三,加快各类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和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产业转移和留住产业工人。

4.2 加强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宿州的智力资源还比较薄弱,要促进集群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需要加强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集群创新发展迫切需求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特别要充实懂国际经济贸易、会外语、善于对外联络的专业人才。积极采取公开招聘、高薪任用、聘请兼职人员等措施,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环境。

4.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集群是宿州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宿州市在招商引资方面,应引进一批低耗能、无污染的项目。其次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第三,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4.4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产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同、相近或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产业集群的内在活力,从而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具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产业集群良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力促其与国内外市场中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将某些配套或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专业化配套企业,或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三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纳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产业集群的配套率。

参考文献

[1]彭庆.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努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N].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8(10).

[2]韩秉智,王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以宁夏为例[J].价格月刊,2012,9.

[3]王静,张震.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4]张建斌.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

(责编:陶学军)

猜你喜欢
宿州市产业集群制约因素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拼 搏
揽 月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