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德
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究竟是“坏孩子”“恶”习不改,继续作“恶”?还是“橘逾淮则为枳”, 入乡随俗,使“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因为只有把这一问题搞清楚并加以彻底解决,才能使“好孩子”越来越多,“坏孩子”越来越少。
事实上,尽管朗讯、西门子、IBM、辉瑞、力拓、戴姆勒等知名洋巨头,在中国都有行贿的记录,但很难把这些跨国巨头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以2004年朗讯公司行贿为例,朗讯中国公司在华行贿的败露,并不是中国司法机关查处的结果,而是朗讯公司自揭家丑的结果。朗讯公司不但勇敢地公开了其在华公司行贿的相关事实,并毫不留情的解雇了包括总裁和首席运营官在内的朗讯中国公司的四位高官,同时接受了美国有关部门严厉的处罚。足见其对于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决心和对商业贿赂零容忍的态度。这一事实,至少说明这些跨国巨头原本不是多么“坏”的“孩子”。
何以一个“好孩子”,到了中国却变“坏”了呢?尤其这些跨国公司的高管为了公司的利益行贿,既不见容于中国,又不见容于公司,一旦事发,不但锒铛入狱,还会被公司毫不留情的扫地出门,他们何苦为了公司的利益甘冒如此大的风险,做这些两边都不讨好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个:环境使然。
无论是人还是单位,要想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就必须获取、占有一定的资源。然而资源是有限的,而希望获取资源的人是众多的。资源的有限性意味着一旦某一资源被某人或某些人获得,则意味着其他人就不能获取该资源。而谁一旦获取了该资源,就意味着其生存空间的扩展、生存成本的降低。相反,如果不能获取资源,则意味着生存空间的丧失和生存成本的提高。资源的有限性和希望获取资源人的众多性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对资源的争夺是惨烈的。在此种情况下,社会环境是否公平、公正,决定着资源的争夺方式和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和公正。如果社会环境是公平和公正的,资源的争夺和分配就会是公平和公正的。然而,如果社会环境不公平、不公正,就无法通过公平的方式争夺和分配资源,歪门邪道就不可避免。
在当下中国,腐败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遍布各个角落。上至庙堂下至乡野,无处不活跃着贪腐的身影。贪腐的大行其道必然导致公平、公正的彻底丧失,从而使资源不能公平、公正的获取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贿赂掌握和分配资源的人,就成为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人行贿而你坚守底线,你将无法获取相关资源,生存成本就会提高,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直至消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生存下去,行贿、讨好、巴结和勾兑掌握和分配资源的人,就成为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这种状况的进一步发展,破坏规则以降低生存成本就成为一种常态,导致所有的规则都成为一纸空文。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这种可怕的景象:“坏人”靠破坏规则获取资源、降低生存成本,活得风风光光、有滋有味,而“好”人却因遵守规则、坚守底线而无法生存。长此以往,“好人”为生存所迫就会不断的成为“坏人”,导致好人越来越少。
因此,只有铲除贪腐滋生的土壤,建设起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坏人”越来越少,“好人”越来越多,这也许才是葛兰素史克案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