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虎 王凤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材提出了“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切合实际”的要求。在语言文字方面,明确要求:“入选的古代作品,语言要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能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现今各种版本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都力求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并各自为一体系,各有新意。总体说来,入选文章具有典范性。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六国论》和《项脊轩志》在用词造句方面有不规范现象,现提出来与诸位专家商榷。
苏洵的《六国论》,思路流畅,行文严谨,语言气势非凡,每次教学都被文章的雄辩所折服,为苏洵为文的严谨结构而赞叹。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其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赏析示例《六国论》一文,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84页的《六国论》第五段却是这样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明显不同。
《六国论》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王朝。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安的政策。苏洵对这种贿赂求安的政策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讽今,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当然,文人只不过是替历史多操点闲心,屈原怀石殉国了,楚国照样灭亡;同样,北宋统治者并未接受苏洵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三十一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七百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因而最终招致了灭亡。苏洵对“六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希望看到北宋重蹈六国覆辙,故而大声呼吁。从这个角度讲,后者更规范些。
同样,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自主赏析《项脊轩志》的第二段:“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墙……”
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96页《项脊轩志》第三段则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苏教版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以上三个版本,哪种断句更好?
这段文字从前面的书房项脊轩的环境描写,转入悲情体验,写其一悲,就是分家一事。人教2005版认为分家后是“小门啊墙啊,到处都是”。而人教2002版、苏教版断句后认为是“小门很多,墙到处都是。”笔者以为门是暂时隔开了人情的东西,开关还是自由的,而墙则让亲情彻底冷漠隔离了。在2005版那,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奈,那种分家的鸡飞狗跳和烦躁的画面时时出现;在人教2002版、苏教版那,可以体会到亲情的冷漠,但是于理不通,怎么安置许多小门后,又到处都是墙呢?既然装了很多门,说明亲情只是暂时疏远而已。笔者认为人教2002版、苏教版断句更好。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可谓众望所归。自从2000年拉开序幕,十几年间,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就出现了多次变化。毋庸置疑,新教材体例灵活了,内容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美中不足的是,几乎每一册教材的古文注释中,都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734500)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