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刚
一、“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加,科技创新能力跃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区域差距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体制机制问题都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给我国下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也日益恶化,欧洲债务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增长乏力给我国所造成的外需不振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动力不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适时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布局,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开启了新的动力源泉。
只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会极大地促进这三个“转变”的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能够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能够增强第一产业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增加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二、我国“四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加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已进入成长阶段。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还不高,城镇化也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措施
我国要提升工业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我们要坚持智能发展原则,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我们要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发展。我们要深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推进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合理布局城市产业,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类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压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经济成长性较好的中等城市,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四是统筹城乡非农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城乡非正规就业组织发展,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的局面,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着力点。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具体来看,就是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同步推进“四化”发展,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现阶段“四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积极应对“四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借鉴国外统筹“四化”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同步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四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更要适应新时期“四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水平,加快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发挥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