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丽
内容摘要:为能让语文课堂还学生思考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笔者针对语文课堂用图,分别从“看图解字,激起思维兴趣”,“图文板书,激发形象思维”,“自绘插图,彰显个性思维”,“思维导图,激活创造思维”这几个板块阐述,运用语文专业知识、绘图知识、心理学理论展开论证。
关键词:看图解字 图文版书 个性插图 思维导图 语文课堂
引言:图和文字有着道不破、说不完的渊源,图以它形象、直观的优势先占据人们的视野,但历史的发展又让更为简洁却能承载更为丰富信息的文字“后来者居上”。低年级的语文课堂还常见到“图”的身影,可初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是纯文字教学,很多时候“多媒体图片”也只是起着导入和展示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让图与文在语文课堂中相得益彰,所以在中考指挥棒下语文的学习出现消极怠工又何足为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让初中孩子们语文课堂思维活跃并倍感快乐,笔者的一己之见:让初中语文课堂图文并茂。
一.看图解字,激起思维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前提。再者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在他的著作《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图画相对于语言文字而言,更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习的兴趣,甚至是一个更好的理解的角度、方式。笔者在生字教学环节中就从文字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等角度教授学生字词,把这字的由来用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自然,理解也就深刻而且不容易忘记,如“盥洗”的“盥”首先一看这字就复杂着呢,被笔者这一拆解整个字的下方是一个盛水的器皿,字的上部分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一只手,中间是水,我让学生看着图,听着笔者讲解,最后让学生意会何为“盥”。所以在笔者的板书中经常会看到形态各异的象形会意字,它们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给语文课堂带了许多古色、古香。长此以往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并萌生一种民族感情,“语文教学”教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这是低层次目标,更高要求是要提高他们思维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得他们能在语文的大千世界里遨游。
二.图文板书,激发形象思维
自古书画不分家,所以也有“诗情画意”之说,比如国画旁边配上优雅诗作一首就有“画龙点睛”之效。而我们在讲析经典美文之时,有时用你那“三寸不烂之舌”还无法讲清那美妙之处时,你可以用“画”说话。《我的叔叔于勒》一直在我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安营扎寨”的理由是它不随时间的流逝而光彩不在,反而精彩更胜。而“此文揭示了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病态的金钱关系。”这样的解说远不如用一幅图文并茂的图画展示来的妙。如图所示:
再如初二是系统学习说明文的开始,而说明文虽也有生动的语言,但相对记叙文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言,稍显枯燥,这时学生可以在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学画,乐在其中,无可言喻,特别像《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文章,由于故宫诉说的是一段历史,它的规模象征着皇权,它的设计彰显着艺术,它的构造巧夺天工,文字的介绍配合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再融合老师黑板上故宫简笔游览图的板书,定能让课堂内容架构明朗,让师生互动课堂精彩纷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笔者用课文插图设计“找找大作家”活动,让大作家们跃然纸上。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图画比起线性文字能更大程度激发形象思维,自由学习的本真体现则是思维的充分自由。
三.自绘插图,彰显个性思维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一千个父亲,朱自清的《背影》感人之至,但多少次教师讲解“背影”时不说那是朱自清的父亲,而“父亲买橘子”那段最是感人至深,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在学生的脑海里早已成一幅幅清晰可见的画,笔者让学生画在纸上,本以为朱自清的父亲就一个,学生画的应该大同小异,但结果截然相反,学生画的不仅是朱自清的父亲,更是自己父亲的一种承载,更有甚者,学生当堂画出了眼泪,他的眼泪诉说着那一刻他读懂了“父亲”,他不是用笔在画,而是用心在画。
直观、形象的画面是感性的载体,它很好的激发学生个性的思维、个性的理解、个性的情感。所以学生的语文课文、诗歌的身旁常有一幅幅个性的图解,那是学生个性思维的显性展现。因为右脑偏爱图片,而图片比文字能更快激活思维,所以学生拿起书本结合自己匹配的画能迅速进入到文本,并且充满学习的趣味。再有,笔者让初一的学生生动的画出《昆虫记》里形态各异的昆虫,配上原文关键解说;《水浒传》文言文变图画如武松打虎情节画,孩子们所画插图的绘画质量如何,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孩子们用自绘个性插图的形式,提高阅读的兴趣,展现他个性的阅读思维。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我们用它们来激发孩子们个性思维,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思维的方式,当然每个孩子的思维具有个性,个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
四.思维导图,激活创造思维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朝着这个目标,笔者把“思维导图”引进语文课堂。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首创“思维导图”它是一种有效并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能够用线条将你的想法“画出来”,它使用颜色,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一幅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去绘就。比如你写下了“半期考复习”这个短语,你就会想到试卷的内容构成如“阅读、作文,生字词、名著”等知识块。这些与核心概念有关的关键词都可以用线条、图画勾勒出来。如下图所示笔者还将思维导图用于用构思作文,训练快速选材。见下图:
这是题为“欣赏自己”的作文选材思维导图。孩子们以三人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充分打开思维,连孩子们自己也无法想象仅仅七分钟,他们每个小组竟然有超过60种甚至70种欣赏自己的理由。上图则是刘玲同学在小组合作后整理所得。这样的作文选材指导课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方法指导,而是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思维,给予孩子们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尽可能的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灵感很多时候就在一瞬之间。长期如此锻炼,并形成思维方式,再不用愁看到作文题只能抓耳挠腮,无从下手,而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笔者还将思维导图用于记叙文阅读技巧汇总,构建知识网络;用于古诗文的的理解背诵;用于课堂教学板书等等。思维导图与笔者的语文教学可谓形影不离,语文的每个知识块都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展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中曾论及“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而思维导图可以充分的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展示学科知识结构的同时极大的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便能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
语文课堂不只是线性文字的课堂,如果能把生动形象的“图画”引进课堂,必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更好的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真正彰显他们课堂“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孔雪莲.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J].语文天地,2012,06期.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丛书(全六册)[M].张鼎昆等译.大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李猛 龙潇.思维导图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