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果
永宣 树立典范
明代北京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是在帝王们的扶持下首先在宫廷开展起来的。明代金铜佛像的宫廷造像开始于永乐皇帝。永乐时期是明朝经营西藏关系的重要时期,也是明朝治藏政策的完善与定型时期。到了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规模明显不如永乐时期,现存的宣德时期造像其数量不足永乐造像十分之一。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在唐代时达到高峰,宋以后,汉地佛教雕塑艺术式微,到了元以后几乎乏善可陈了。然而,藏传佛教的东传,永乐佛像艺术正好接续了这一汉藏交融的艺术潮流。在古代,一种佛像样式的确立过程漫长,一旦确立,为大众所认可,造佛工匠便会祖述相传,那么其流传延续的时间也会很长。从这一方面看“永宣佛像样式”具有典型性,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就体现在它的造型样式上,即细部设计精准,样式统一。“永宣佛像样式”实际是明中晚期至清前期佛像的流行式样。流传时间长久,地域广泛,不仅在中原内地,也传播到西藏,对明清两代藏汉佛像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康乾 继承发展
在清代早期,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孝庄皇太后崇信藏传佛教,不仅如此,大量来自西藏地区的造像被进贡到宫廷之中。藏传佛教造像做工精美,造型多样,比例精准,与汉地常见的单一、呆板的造像不同。康乾时期,藏传佛像艺术在中原地区流行,藏传铜佛像铜雕的规格和传播地域也有了更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时期。
清朝从康熙年起,清代金铜佛像的制作中心一直在北京,分为官作和民作,在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亲自过问佛像的样式,故而佛像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康熙、乾隆二朝制作的藏传铜佛像是清代宫廷官样,分别代表了清代内地藏传铜佛像的最高水平。康乾时期造像器壁厚实严谨,触手感觉生硬干脆,分量沉重,若用金属敲击,发声清脆悦耳,俨如铜铃。雍正朝的宫廷造像大概因为雍正皇帝提倡节俭之故带年款的极为少见,实属凤毛麟角,造型在康熙与乾隆朝之间。而乾隆朝制作的金铜佛像数量远远超过康熙朝,由于乾隆朝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多,在工艺上就有所简略,技艺上已逊于康熙朝金铜佛像。
永宣 拙朴
永宣金铜佛像存世量并不算少,其艺术特色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七点。
首先,永宣时期的本尊和护法像的头饰一般是戴骷髅冠、顶竖象征愤怒的红发。
其次,面部宽平,即所谓的“国”字形。两颊较丰圆,显得颇有肉感,双目平直,眉眼比较长。
再次,宽肩细腰,四肢粗壮。佛像上身穿袈裟,下身着裙,全身基本无饰物,但菩萨装佛像除外。菩萨、佛母像上身胸前多有U形连珠式璎珞,两耳垂大圆环,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都有U形连珠装饰。本尊和护法像全身基本袒露,只在腰间围一张兽皮,但是比起西藏地区造像明显增添了更多连珠装饰。
第四,各种尊像皆坐莲花座。其中,佛、菩萨、佛母、上师等造像大多坐双层束腰莲花座。莲花座造型十分规范,上下基本呈垂直状。莲座上的装饰非常讲究,上下皆用莲花瓣满饰一周,不留空白;莲座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连珠。
第五,永宣时期的金铜佛像上一般都刻纪年铭款——“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刻在莲花座座面的正前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6字款中的“年”字的写法,其右边“心”字上面都少一横。
第六,一般都用黄铜铸造,铸造方法是中原传统的失蜡法。永宣金铜佛像无分铸和焊接现象,胎体较厚,手头很重。铸完后都要进行镀金处理,金质纯厚。
第七,大多为20厘米左右高度,其中十几厘米的和30厘米左右的永宣金铜佛像比较少见。
康乾 繁缛
相较于明代佛像的拙朴,清代造像做工愈加精美,在铸造方面也愈加细腻,尤其是铜鎏金工艺的广泛运用,使得康乾时期的金铜佛像更加精细,也更具观赏性。而雍正朝的宫廷造像大概因为雍正皇帝提倡节俭之故带年款的极为少见,实属凤毛麟角,其造型大多介乎康熙与乾隆朝之间。其艺术特色有如下五点。
首先,康熙时期金铜佛像面相比较秀美,上眼睑呈弧形,略有上扬的感觉;乾隆时期的金铜佛像脸形偏方圆,鼻子较生硬,呈三象形,嘴唇短而略显厚,上眼睑向下垂,弯度很大,呈俯视状。
其次,康熙朝早期的金铜佛像莲瓣满布台座一周,而之后,其座背面莲瓣便越为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且颜色偏暖。不仅如此,康熙时期的金铜佛形象莲花宝座非常宽大,双层仰覆莲座束腰较深,上缘处饰一周连珠纹,下缘连珠纹时有时无。上缘连珠纹十分靠近莲座上部,上缘之上几乎没有留白。到了乾隆时期,台座背后莲瓣省略不做,素莲瓣莲座最下像一律制成圆隆形,颜色也偏黄、偏冷。
再次,康熙时期造像尚多红铜,而乾隆时期造像几乎多用黄铜。
第四,康熙造像的金色偏橘黄、中黄,金质较厚;乾隆造像的金色偏冷,呈中黄略冷的黄色,且金质较稀薄。
第五,康乾时期的金铜佛像多穿汉服。
行情 一个是主力军 一个是潜力股
在当前中国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以金铜佛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品占据了主流,其中尤以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最受藏家欢迎,而在这两个朝代中,分别都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即明永宣金铜佛像,以及清康乾金铜佛像。近几年来,其拍卖价格也不断攀升,其中仍以明永宣为主,清康乾则最具潜力。
今年春拍,伴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的回暖,佛像拍卖市场也随之升温。北京翰海今年春拍推出的“五觉——金铜佛像”专场共斩获9100余万元,上拍的95件拍品全部成交,打破了两年来国内佛像市场持续下跌的局面。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起,佛教艺术品就受到国际收藏界的重视,成为海外藏家角逐的焦点。与此相比,内地的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直到2005年秋拍北京翰海推出的2.05米“明代·铜药师佛坐像”才以1100万元的成交价突破1000万元大关。随后,2006年秋拍香港苏富比推出了“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囊括英国著名收藏家斯皮尔曼家族珍藏的14件明永宣时期宫廷造像,最终以3.4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和92.8%的成交率赢得满堂彩。5件佛像连续刷新世界金铜佛像成交记录,最终“大明永乐年施”铭款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高72.5厘米)以1.166亿港元成为单件佛像的世界标王。此次专拍影响了内地佛教艺术品市场,也在内地掀起了佛教艺术品投资收藏的热潮。北京翰海抓住时机推出“永乐气象——明初宫廷鎏金铜佛像和法器”专场,北京匡时推出的“般若光辉——古代佛教文物”专场中也上拍了大量佛像,仅有少数几件流拍。2007年,佛像拍卖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北京保利等多家拍卖公司都有佛像上拍。尤其是北京匡时推出的一件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以2750万元拍出,创造了内地佛像拍卖的最高记录。
永乐、宣德造像是在西藏定型的造像模式基础上融合了内地传统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特点,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艺术模式,再加上其数量稀少,因此也成为市场高价的引领者。
要说清康乾时期的金铜佛像是从何时火起来的,这要从3年前说起。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回暖,内地的佛像拍卖市场再次升温。北京翰海首次推出私人珍藏佛像专场“明心见性——陈国恩珍藏重要明代佛像”,与“水月禅心”、“行愿之缘”、“清皇气度”三大专场共斩获2.42亿元。其中,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造像、清康熙铜鎏金无量寿佛造像、清乾隆铜鎏金黄财宝天王造像、清康熙铜鎏金绿度母造像均以过1000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位列秋拍最高价位的4件拍品均出自“清皇气度——清代宫廷模式藏传佛教造像”专场,这一年清代康乾宫廷佛像成为内地佛像市场的宠儿,其中由于康熙时期的金铜佛像艺术水平高于雍正和乾隆时期,其价格也比较高。
此外,清代六品佛楼的佛像也深受藏家喜爱,比如在去年北京翰海秋拍中,原属清宫六品佛楼供奉的“清乾隆泾泥金白救度佛母”以1012万元成交,“清乾隆乐自在天”以448.5万元成交。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明永宣金铜佛像的市场仍以香港苏富比、佳士得为主,整体价格水平也较高。而康乾时期的金铜佛像在内地市场温度偏高,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这与内地一些拍卖公司对其文化的推广和市场的挖掘不无关系。但总体上看,由于明永宣时期创造了我国佛像造像历史中的巅峰,其工艺的精湛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是康乾时期造像难以超越的,其市场价位也整体偏高。相比较而言,康乾佛像目前还处于洼地,大有潜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