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鹤鸣 吴迪
素质教育理念是为克服应试教育产生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精准地抓住了应试教育的症结,目的是希望创造更好的教育,而不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存在。因而,素质教育不是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的一切做法,而是对应试教育进行客观且批判性的重新审视。
一、 正视知识教育
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审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片面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抑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忽视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既然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通常的做法是加强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是自然而然就可以想到的,不存在争议。出现分歧的地方在于:是不是要另外增加一些课程、活动、教学环节等来为学生养成所需素质?持肯定态度者背后存在着一个默认点,即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素质养成的需要。这里存在的问题在于:脱离了知识内容的德育、体育、美育、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什么?
事实证明,不存在脱离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脱离基础教育规定的教学内容企图另辟蹊径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体育,养成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做法是需要商榷的。
应试教育注重知识教育,可是也没能兼顾其他方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知识教育和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它们之间不是彼此明确分开的并列关系。孤立的知识并不能够起作用,根据塞尔意向性理论中关于意向性网络的阐述可知,“意向状态并不是通过一些彼此孤立的单位而向我们展现的”,“任何意向状态只有在相对于那应该状态为一般构成要件的网络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功用并规定其满足条件”,知识只有处于网络中时才能发挥功效。应试教育正是犯了割裂的错误,单纯进行知识传递,不仅割裂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割裂了知识及其承载的意义。由此可见,应该正视知识教育,注重知识传递没有错,关键在于传递的是割裂的知识,还是处于网络中的知识。
二、 网络中的知识
素质教育相比应试教育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不倚重知识传递,而在于传递的知识不是割裂知识,而是处于网络中的知识。
网络中的知识是充盈和立体的,各学科、领域血脉交融,情感、意义承载于其上,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塞尔“我相信天在下雨”的例子,“若我相信天在下雨,那么我是不可能仅仅具有这样的一个孤立的信念的。譬如,我一定得相信雨是由水滴构成的;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一般来说是从天上往下掉,而不是从地上往天上飘;它们使得地上变湿;它们是从天上的云里来的,以及诸如此类的多少有一点不确定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孤立的“我相信天在下雨”的信念,至多是通过机械记忆把“我相信天在下雨”的信念同世界上天下雨的事实匹配起来,以便在出现天下雨的事实时正确反映出天下雨的信念,但是却对天下雨的形成原理、天下雨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等问题不明了甚至漠不关心,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相反,如果信念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网络之中,当世界出现一个天下雨的事实时,不仅会立刻产生一个天下雨的信念,而且还会产生以此信念为中心向四周无限延伸的众多其他信念:比如,我一定相信水是由水滴构成的,水的分子式是H2O,水能够滋养万物,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不是从地上往天上飘,这其中存在着力学原理,水的重力做功可以用于人类生产等等诸如此类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信念。就像一张网一样,可以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又是纵横交错在一起,不分学科不分领域,但是只要你想,你又可以自由选择任一方向纵深开去,或者任意以某学科、领域为核心组合所需信念。这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使知识形成一张网,而不是割裂的一个一个知识点。当然,这并不是说标准的素质教育在谈及天下雨这个信念的时候,必须产生上面所列举的每一个其他信念,而是强调天下雨这个信念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一定处于同其他信念共同形成的网络中。“在缺乏上述这些其他的信念中的某些信念的时候,某人依然会具有‘天在下雨这个信念本身。但一般而言,‘天在下雨这个信念之所以成为它所是的那个信念,看来只是由于它在由一些信念与其他意向状态所构成的‘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使然。”
这张网络是各学科、领域纵横交织、密不可分、血脉交融的,既有自然科学的事实和新进展,也有对人文、社会的深切关怀,对道德、伦理的体悟和追寻,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描述的正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同样完整和丰富的真实世界。
三、 “一个世界”的世界观
上述看法形成的根源是“一个世界”的世界观。只存在着一个人类居于其中的世界。当然根据不同兴趣去审视同一个客观實在是可以和可能的,因而才有业已产生的各门各类学科。但是它们只不过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同一个世界的各种不同视角的描述。
只存在一个完整和丰富的世界,这是世界真实的样子,遵循其自身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正在进行中的课程改革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以对整体性的强调克服教育中存在的割裂现象。教师要先具有“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授学科同世界之间的意义:它是看世界的一个视角,同时又和世界的其他部分密不可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讲的是几何知识,同时也是宇宙空间。每一个不等式、每一个分子结构、每一首诗篇都有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树立“一个世界”的世界观,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具有“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无论学习哪个学科,每获得一个知识就立刻自觉地在世界中给它定位,使网络更精密更广延。在建构网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的疏漏和纠结之处,便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那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就是这样一件容易的事情,前提是织起一张代表这个世界的网。这张网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像这个世界一样丰富和充盈。时刻以“一个世界”的世界观为指导,看到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是不分学科和领域的存在,各个学科、领域只是看世界的一个视角。总是这样整体地看问题,因而才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各学科知识,这正是素质教育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具有的素质。并且,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也同这个世界一样是整体而不分学科的存在,这是世界自身的本质特点,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越是多学科的综合审视越有利于问题解决,这符合事情的本质,因而越是全面发展的人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的缺点不在于知识传递,而在于传递了割裂的知识。素质教育的优点不在于非知识传递,而在于传递的是处于网络中的知识。这是有哲学依据的,根据塞尔意向性理论中关于意向性网络的阐述可知,孤立的知识并不能够起作用,知识只有处于网络中时才能发挥功效。网络中的知识是充盈和立体的,各学科、领域血脉交融,情感、意义承载于其上,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描述的正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同样完整和丰富的世界。树立“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构建代表世界的知识网,素质教育要培养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可以由此养成。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张民生.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10(7).
[2] [美]约翰·塞尔.心灵导论.徐英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4.
[3]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教育研究,2007(8).
[4] 于建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教育研究,2008(12).
[5] 张旺.人的类生命与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10(8).
[6] 陈佑清,张琼.提升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教育研究,2007(1).
[7] 宋乃庆.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中国教育学刊,2009(8).
[8] 骆四铭.学科制度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究,2009(9).
[9] 张振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探讨.教学与管理,2011(6).
[10] 刘忠诚.数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探析.教学与管理,2010(8).